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制度建设时期,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已被提上日程,成为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证监会于2006年1月6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就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改革提出了政策指导,使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改革成为可能。国外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虽然上市公司处于特殊环境和条件下,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尝试着作了一些研究与探讨。只是国内在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比较偏重于定性研究,观点差异较大,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适度持股比例的研究几乎没有。那么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否对公司绩效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方向与程度是否随股权激励程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对于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来说,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别吗?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否存在适度持股比例?这些问题的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制定相关股权激励政策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总目标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具体包括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股权激励与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股权激励程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公司股权激励作用有无差异以及股权激励适度规模分析等五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基础、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作用的机理、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变化过程并比较分析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机制等方面的差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模型建立、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股权激励适度比例分析、国外股权激励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等七个方面,其中: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模型是在提出的五个假说基础上构建的;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是通过选取部分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假说的真伪来剖析股权激励与绩效的关系;股权激励适度比例分析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股权激励适度比例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据验证,得出了适度比例的参考值;最后以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通过研究国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国股权激励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推进股权激励的有关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按照提出问题,回顾相关理论基础、评述现有文献资料,选择经济学理论阐述股权激励的理论支撑以及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作用的机理、演变的过程,建立假说,构建理论模型,通过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有效检验,并验证各项假说,最后得出结论和应采取的政策建议的思路进行的;对来自正态总体的两个样本进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而对于某一政策变量的不同形式产生的影响或几个相关变量共同作用的显著性等则采用参数联合检验法。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在研究的时间范围上,本文将时间范围确定为1999-2005年,这样数据均来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可以避免金融危机产生异常影响,同时又满足一定的时间跨度要求。在具体样本的选取上,将1999-2005年均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确定为样本,凡是先实施股权激励后又取消的或者1999年以后才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均不在考虑范围;对于作为比较对象的未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四点,即适当股权激励显著提高了公司绩效;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是呈线性关系,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程度随股权激励比例变化而相应变动;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异;股权激励存在一定的适度区间,应控制股权激励比例。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国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针对中国股权激励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宏观层面具体包括继续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培育,加快实施、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有关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的规范制度并加强监督,加强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微观层面具体包括上市公司要加快开展股权激励的步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股权激励的比例,重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股权激励配套政策,在对经理人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规范性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