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GF-Ⅰ在哺乳动物初生后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选择性拼接、不同的polyA位点以及潜在的多个启动子的使用,使它以一种极为复杂的方式进行转录,并产生多种类型的成熟mRNAs拼接变异体。本研究以松辽黑猪为研究对象,在克隆不同IGF-ⅠmRNAs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转录子类型IGF-Ⅰ的时空表达规律;采用PCR-SSCP、序列测定并结合微卫星等方法检测了5’调控区的多态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从基因组水平和转录水平进行该基因对猪肉质性状的决定作用研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为将该基因用于猪的超早期选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RACE的方法,首次克隆了猪以外显子Ⅴ为结尾的两种类型转录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多肽链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功能结构域比较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本课题组已经获得的Ⅰ类Ea型、Ⅰ类Eb型两种IGF-Ⅰ转录子和新获得的Ⅰ类Eb型、Ⅱ类Eb型两种不同转录子的表达特性。确定四种转录子在各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中发挥生理功能的主效拼接类型。四种转录子相对表达量分别与1、3、6月龄肉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转录子在6月龄时与肉质性状都有相关,而在1、3月龄时只有个别转录子与肉质性状相关,表明不同的转录子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对于肌肉组织的发生和发育具有不同的作用。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了四个转录子在松辽黑猪、松野杂交猪和长白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并比较了四个转录子在同组织不同品种中的表达差异。确定了三个品种各个组织的主效转录子及其在肌肉中的表达差异。四个转录子相对表达量分别与三个品种的肉质性状分析表明,不同转录子在松辽黑猪中与肉质性状都有相关,而在松野杂交猪和长白猪中只有个别转录子与肉质性状相关。克隆了松辽黑猪5’调控区序列并做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其进行PCR-SSCP和微卫星多态分析,结果只发现了一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4个等位基因(A、B、C、D),共6种基因型,遗传效应分析发现AA基因型个体具有更好的肉质,A等位基因具有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改善肉质的遗传效应。可以初步推断IGF-Ⅰ基因可能是影响猪的肉质和胴体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一个与影响猪肉质和胴体性状的QTL连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