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下凯伦是当代著名的美国日裔作家,她的作品超越现有美国亚裔文学以美国或亚裔母国为中心的主流叙事,转而聚焦巴西等非本土背景的越界书写。山下凯伦的处女作《穿越雨林之弧》详细描绘了文化背景各异的主人公美国移民推普、日裔移民石丸一正、巴西本土居民潘纳等在全球资本逻辑召唤下移居到巴西马塔考后的生活,反映了移民个体跨越地理、生态、文化等边界后的生存境况。基于此,本文将小说主人公视为全球化语境中的寻路者,对其认知构图予以阐释,以期挖掘小说作者如何通过构建寻路者的认知地图,探讨全球移民生存问题、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人基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经验构建的与后现代人类处境相适应的文学“认知构图”设想;另一方面来自南希·伊斯特林等人将进化心理学与生态批评相结合所衍生的“寻路认知”观点,即以家园为基地的寻路者与人、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其适应环境、建立家园的关键,是其认知构图的主线。山下凯伦采用非自然叙述者(小说中的“球”),巧妙地将寻路者碎片化的认知构图汇集一处,且以记忆的叙事形式再现了其寻路途中认知情感的转变。本文从寻路者以家园为基地的认知导向出发,探讨了寻路者寻路伊始移居马塔考的动机,寻路途中遭遇马塔考之恶变时的认知迷途以及寻路末尾探寻理想家园的认知导向。论文首先分析文化背景各异的寻路者离家移居的动机:无论是为开拓资本、技术市场主动移居巴西的海外移民还是被迫卷入全球化浪潮、流亡异乡的巴西本土居民,离家移居的背后,蕴含着他们适应新环境以求生存、求发展的转机。紧接着论述寻路者遭遇马塔考之恶变时的认知迷途。全球资本主义神话成功将马塔考塑造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商业之地的背后,是其长久以来对马塔考生态环境的破坏历史。马塔考之恶变映照出寻路者认知情感之流变:寻路者陷入对商品的过度迷恋而与家人疏离,为参与引发生态危机的商品生产与消费心生恐惧,由此失去寻家导向,陷入认知迷途。最后,聚焦寻路者探寻理想家园的认知导向。石丸一正、巴蒂斯塔能够与爱人相亲相爱,并将这种情感扩展至他人以及自然生态,成为其从危机中幸存、探寻理想家园的认知导向。小说结尾,作家构建了这样一个理想家园图景:两位幸存寻路者与爱人一同逃离马塔考,在生机盎然的田园中筑巢安居。石丸一正与巴西裔女管家罗德斯的异国恋情更是进一步丰富了寻路者所探寻之“家”的内涵,预示着一种以情感联系为纽带的多元文化之未来。作者构想的这一理想家园图景,不仅强调了寻路者的家园意识,他们与人、自然的情感联系对其适应移居环境、构建家园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