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板作为资金融通的渠道存在,为科技型和服务类的创业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的选择;但是创业板本身存在时间短,成熟市场上运用有效的估值方法和理论在迁移到创业板时,需要考虑其自身特征和上市企业的行业属性。本文对创业板的发展历程和创建基础做了梳理,对应用成熟估值方法对创业企业估值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并且以2013年的股市月度数据对相对估值法中的市盈率、动态市盈率、市净率和市销率等在应用中的长处和局限性做出了讨论,对剩余收益模型进行改造使其和估值比率结合反映创业板股票价格波动规律。本文还对各主要市场及指数间在市盈率等指标间的差异做了描述性统计,得出创业板自身在生命周期内的特色;此外,对创业板内的行业市盈率间的差别做了相关变量统计,认为市盈率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差别不大,在其他行业内的差别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商业服务和科技领域。在对创业板发展历程的研究中,本文做了比较分析,以国外创业板及我国香港及大陆创业板的发展历程做出划分,对主板市场和创业板的差异、中外创业板的差异都做了细致的整理工作,在对比中主要涉及上市及退市制度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别以及指标要求的沿革;在对创业板建立基础的分析中,通过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要包含交易层面、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战略层面的基础性变革要求。本文结论主要有:(1)成熟市场关于股票定价的折现现金流模型并不适用于直接对创业板进行估值,因为该方法预测现金流稳定可预期不符合创业板公司的基本事实;(2)相对估价法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它的价值,作为可比公司的选定上,以历史的公司自身作为比较,虽然可能导致循环论证的结果,但是估值的本质也并不在于给出精确的数值:(3)剩余收益模型将会计数据和公司价值联系起来,利用其思想结合账面净资产可以得到持续经营的公司价值;(4)创业板的建立有一定的历史和逻辑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认识逐渐加深;虽然目前CAPM模型验证其并非有效市场,但是作为中国自主创新行业资本流动的快捷渠道已经展现出不同的特征;(5)综合指标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要低于更为细化的行业和概念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