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变迁图景——基于对一所乡村小学六十年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口述史、田野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一所乡村小学六十年教育变迁轨迹的深度描述,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学校的变迁图景,以及在学校变迁过程中,小学校与大国家、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本研究以该小学建立、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为逻辑主线,清晰地描绘了乡村学校的变迁历程,深入地探讨了变迁的方式、根源、动力和特征,展望了乡村学校变迁的走向。   解放初期,政治嵌入村落,一所乡村小学“应势而建”;文革时期,学校被“泛政治化”,经历“变迁之痛”;改革开放后,学校在国家的整顿和恢复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促使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引导下,由政府主导进行了一系列变迁。通过对该乡村小学变迁的历史考察,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有价值的结论:   第一,乡村学校六十年教育变迁历程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政府是学校变迁的倡导者和策划者,它最先看到学校变迁的必要性及由此带来的收益,确定学校变迁目标,制定变迁方案,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在学校实施变迁过程中予以指挥、监督和控制,对学校变迁的最终成果和收益予以评价。   第二,政府主导乡村学校变迁的动力根源于学校教育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等“外生”价值。受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取向”主导,国家真正关心的是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收益,并据此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等控制学校的发展方向、主导学校的变迁,以使其变迁收益直接指向经济和社会。   第三,基于以上两点,在后继的学校变迁中,国家应该避免盲目的政治权力渗透,实施理性的“政治干预”;并且要注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着眼于教育服务于“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校自发变迁,实现乡村学校在国家理性政策主导下和学校自发演变相互作用下的有序、有效变迁。   第四,本研究通过对乡村学校变迁的考察同时发现,乡村学校滋生于乡村,但却正在日益疏远乡村,试图迈入“城市化进程”。但是,独有的乡土特征却使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乡村社会的“禁锢”。“城市化”或“乡村化”都是纠缠于让孩子离开或回归乡村,这种乡村教育功利化的思维无疑抹杀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乡村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回归教育本真,融入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于乡村儿童自身发展才是乡村学校发展的前景!
其他文献
人们对面孔的判断对于社会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信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面孔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对于面孔与信任行为关系的研
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实践智慧,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幸福人生需要高校教师具有实践智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呼唤教师具有实践智慧。   高校教师的实践
面部表情是情绪表达的方法之一,是个体理解情绪的重要信息线索,识别情绪的能力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因此对于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对于面
学习判断是元记忆预见性监测判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个体对当前已经记忆过的学习材料在之后测试中的回忆成绩的预测。良好的监测判断能够为元记忆控制提供依据,帮助学习者更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基本观点、态度和看法。它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学行动的指南。城市和乡村的教师由于生活在两种不同的地域,对他们学生观的状况进行研究
乐观偏差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乐观偏差是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对乐观偏差产生的认知机制研究中,代表性的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军事领域是最具竞争性和创造性的领域,为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与未来战争的挑战,培养
任务转换是执行控制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个体认识到当前的认知定向已经是不合适的,停止当前的认知定向,然后改变为一种新的认知定向,使行为系统与环境的新要求很好地协调
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等因素与羞怯的关系,并且依据羞怯的理论和社会适应模型的理论试图对所做结果做出解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