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生成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经济体系中很多层面的因素都会对银行的脆弱性起到作用。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年头,同样在这一年,金融危机爆发并随之愈演愈烈。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体系内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鉴于此,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以及形成原因,具体内容包括:(1)梳理国内外关于银行脆弱性理论的发展,界定银行脆弱性的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分;(2)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形成机制;(3)构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脆弱性测度的指标体系,测量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并比较它们在上市前后脆弱性的变化情况;(4)在确定脆弱性程度的前提下,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因素;(5)结合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防范和缓解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提出建议。一、本文的基本结论1、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生成机理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殊性。在宏观层面:宏观经济的波动、金融自由化和市场竞争都会引起风险的滋生和传染。在中观层面:预算软约束、控制型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制度的变迁会产生我国特有的制度风险。在微观层面:银行、企业自身在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会导致银行体系内部脆弱性的积累。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在上市后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大幅度降低,资本充足率得到较大改善,但总资产收益率并无显著性变化,也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本质上仍是粗放式的经营,股改仍需在实质上切实推进。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状态并不稳定,脆弱性趋势呈高低起伏状波动。具体而言,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且国有上市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显著高于股份制上市银行,但随着国有银行的陆续上市,两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并有逐渐趋同的迹象。4、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微观层面的因素影响作用最大。宏观层面:经济增长能有效降低银行脆弱性,而外债负债率的上升会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中观层面:金融深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而过快的贷款增长率则会加速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积累。微观层面:各银行存贷比的上升会使银行体系面临流动性的风险,加剧体系内的脆弱性,而资产收益率的增长使得银行提高盈利水平,资产的质量得到增强,有效保证了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二、本文的政策建议1、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继续维持宏观经济良好的运行态势,改善银行业运营环境。(1)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有序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优化资本结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消化和分散银行业的风险。(2)审慎推进金融自由化。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政府当局的政策制度安排要与金融自由化相辅相成;审慎控制金融自由化的步伐,避免给银行体系带来不必要的风险。(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信用数据库并向社会全面公开,降低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2、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审慎关注中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形成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1)严格制定监管法律。加强金融法律制度建设,监管当局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督促银行机构稳健经营。(2)构建风险监测体系。以银行各子系统为支撑,构建横向和纵向的风险监测网络,有效传递信息数据,做到监管的整体协调和真实有效。(3)构筑金融安全之网。对银行准入退出机制、存款保险人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三道防线严加把关,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3、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加强银行业自身的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1)深化改革银行产权制度。打造产权清晰,政银分开的现代金融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2)有效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促使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而又相互协调的关系,加强建设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3)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培养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