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然而受前苏联学术界的影响,在我国他曾一度被视为一个反动作家、一个正教和沙皇制度的拥护者。近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开放以及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陀氏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继文学领域掀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新高潮之后,陀氏的伦理思想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关注时代与社会、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对于步入社会转折期的俄国社会出现的宗教信仰与西欧舶来的启蒙思想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道德滑坡等伦理问题,对陀氏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陀氏伦理思想中强调信仰对于社会道德秩序建设的基础作用、重视人性自由和社会正义,这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其著作的整体出发,系统性的归纳他的伦理思想。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既宏观考察俄国社会变革、西方思潮融入的大时代背景,又微观考察宗教和启蒙哲学对其本人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地概述了陀氏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文章将陀氏的伦理思想按照其文学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分别概括了陀氏前后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前期创作中陀氏表现出摒弃宗教的道德教化,追求普遍平等和正义,追求最大的善的共产主义的伦理倾向,后期创作却转向对宗教信仰对于人的道德完善、对于社会道德危机之后的道德重建的肯定。另外,分析了其伦理思想的矛盾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第三部分,探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伦理思想与其小说创作的关系。一方面陀氏关于人性善恶交织和宗教思想上强调上帝的爱和追随基督的伦理思想决定了其小说创作的复调性和偏爱犯罪—被拯救模式的特色;另一方面,其小说创作的复调话语、犯罪—被拯救模式以及狂欢化特点又能动的反作用其伦理思想。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对陀氏伦理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第四部分,分析了陀氏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从伦理学角度对其思想进行探析,既有助于在哲学领域全面掌握其本人的各种思想学说,从中得到善的启发,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道德的理性建设;又能充实当代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