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反拨作用又称反拨效应,指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反拨作用里程碑式的先驱者Alderson&Wall(1993),首先正式对反拨作用提出概念界定,并在后来研究中提出反拨效应假设,为之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奠定理论基石。山东省自2020年实行新高考制度,英语科目迈入使用全国卷的新时代,试卷中的写作测试加入概要写作和读后续写,并且在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考察重点上发生了很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拨作用又称反拨效应,指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反拨作用里程碑式的先驱者Alderson&Wall(1993),首先正式对反拨作用提出概念界定,并在后来研究中提出反拨效应假设,为之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奠定理论基石。山东省自2020年实行新高考制度,英语科目迈入使用全国卷的新时代,试卷中的写作测试加入概要写作和读后续写,并且在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考察重点上发生了很大变革。山东省英语教师在高考英语写作题型“破旧立新”的形势下面临适应性难题,面对新的挑战,教师们能否快速调整、转换心态适应新题型的教学值得深入调查。因此,帮助教师群体正视写作新题型的反拨影响,尽快把握写作教学规律,正确处理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尤为迫切。本研究以Hughes(1989)的反拨作用三分法理论为指导,并基于Alderson&Wall(1993)的反拨作用假说和Bailey(1996)的考试反拨效应模型,在山东省英语高考写作题型改革的背景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山东省两市区共80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尝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新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产生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反拨作用?2、新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师群体的反拨作用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存在怎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高考英语科目写作新题型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体现在:教师总体对写作新题型持欢迎和肯定态度,逐渐由“应试教学”转变为“应用教学”;写作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新题型强化了写作体裁、情节、写作思路的教学,促进了教师对写作话题和教材的灵活运用;增强了教师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忽视了自身兴趣和个体专业发展;写作新题型难度较大,增加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知识体系面临换代更新,限制了写作新题型正面反拨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教学态度和实际教学行为不一,课堂教学中频频强调写作技巧。(2)反拨作用在教师群体间存在差异,表现在:新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对高三年级教师教学内容的反拨作用最强,对高一年级教师教学活动起到明显的积极反拨作用;写作新题型对B地区教师发挥了更好的正面反拨效果,在教学方法中最为显著;新题型对不同学历教师的反拨作用呈现差异,主要体现在写作新题型的教学难点上;教师教龄与教学经验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强于测试本身,新题型写作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受到教师教龄的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研究建议:(1)教师应重视自身专业发展,丰富写作评价形式,形成“1+N”的评价互动圈;组织内容丰富的写作研讨会和教学比赛,缩减教师写作教学差距;紧跟社会时事热点,拓展高中英语写作素材;(2)学校定期评选优秀作文制成校园英语周刊、中学生导报等;重视教师写作技能培训的绩效考评;(3)教育部门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保证教师英语写作教科研时间。总体而言,本研究较为完善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在理论上丰富和充实了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为教师缩小写作教学业务水平差距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阅读涉及对文本的解码和文本的理解两个方面。相应地,对阅读的研究聚焦于两方面:解码能力(音素意识、阅读流畅性)和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技巧与策略、语言知识)。不论哪方面的研究,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阅读效率高是优秀读者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提高学生整体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自然拼读法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强调基于语音和词形对应的解码能力,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拼读法对促进语音和词汇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原文内容取自埃里克·莱贝克所著的《从大学的变革看现代高等教育的演变说》第五、六章节。该文本旨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过度重视精英教育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以及交叉学科的衍生与发展前景等问题,希望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一个指引作用。译者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学术性文本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切实可行的翻译技巧。针对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
智能经济时代下,智能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以“数据和计算”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在迈向智能化时代进程中,如何衡量全球各个国家的智能化创新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指数结果分析三个方面开展全球智能创新综合评价研究,主要研究要点如下:(1)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本文基于传统的“投入-产出”线性产业模型,并融合创新生态理论视角,结合国家智能创新特征构建国家
琳恩·诺塔奇(1964-)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非裔剧作家之一,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她对边缘群体给予同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其2017年获普利策奖的《汗水》以美国去工业化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城镇一群多种族的蓝领工人的斗争与幻灭,反映了工人的悲惨遭遇。自2015年首演以来,该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指出该剧和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戏剧有联系。本论文以左翼戏剧为
学生的写前准备对其写作产出质量有重要影响,当前高中生常常由于英语写作准备不足导致写作中存在语言质量不高和思想内涵贫瘠等问题。已有研究较多涉及写前任务准备的不同层面,但较少从任务组织方式的角度出发,且相关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寻求新的写作教学方式,本研究将写前任务组织方式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探究写前不同任务组织方式对学生写作产出有何影响。本研究探究以下三个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星期六》是麦克尤恩在200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主要呈现了后9/11时代背景下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代表人物贝罗安的日常生活。通过贝罗安的人物塑造,麦克尤恩揭示出焦虑已成为后9/11时代西方社会共同的精神危机症状,因此也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无法回避的精神现状。本文借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探讨《星期六》中的焦虑主题思想。一方面,分析贝罗安在日常生活中焦虑
本报告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任务取自国际能源署(IEA)于2020年12月18日出版的报告Coal 2020的前三章。该报告介绍了近期全球和区域的煤炭需求趋势、供应和贸易,并对2025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译者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在线机译Deep L对源文本进行处理,采用机器翻译后编辑(MTPE)完成此项翻译实践。源文本属于科技英语,专业术语多,多长句和被动句,逻辑严谨,语言正
本翻译实践文本选自贝龙达·蒙哥马利(Beronda L.Montgomery)所著的《植物的启示》(Lessons from Plants)第一至三章。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与其他生物体竞争合作以及如何应对自然环境中的风险,并呼吁我们向植物学习,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建设更加繁荣稳定的社会。《植物的启示》属于植物类科普读物,文中生僻词和复杂句较多,还存在大量的破折号,具有一
本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为《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典是学习古代汉语必备的工具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词典中包括词目、释义、例证以及例证出处几部分。词目的收录范围,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该词典文本内容均为古汉语,翻译起来十分困难。作者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词典特点和词典翻译原则,灵活使用翻译方法和技巧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本报告分为五个
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时代背景下,特色高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切入点逐渐转入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儒家文化教育成为诸多高校与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儒家文化蕴含的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中庸之道的思想观念、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等都可成为高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曲阜师范大学地处孔子故里,拥有丰厚的儒家文化教育资源,自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