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揭示云南省某边境口岸流动人口的流动规律及其特征,以及该人群感染HIV/AIDS的风险因素,并通过分析男女两性间的差异,为建立针对边境流动人口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针对云南省某边境口岸的边境流动人口,采用便利抽样、立意抽样及雪球抽样,使用结合了当地情况的行为监测(BSS)问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1.边境流动人口在干季人多、雨季人少,多依靠亲缘或地缘关系,结成松散的、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2.男性多从事相对流动性大的司机、工人、商人等职业;女性多从事相对流动性小的个体户或无业状态。女性在流动后更容易失去固定工作。3.不少人对性病概念存在模糊认识,女性中可能更为突出。男女群体对艾滋病的主传播途径都有较高知晓率;但对非传播途径存在明显认识误区。4.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以正性为多;对待婚外性行为存在一定的宽容度,且男性比女性更为宽容;对吸毒行为男女都表现出较强烈的否定态度;对流动人群中吸毒现象知觉不强。5.男性中存在一定的婚外性行为、多性伴情况。人群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不高。依照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商业性性伴的顺序,安全套的使用率依次增加。结论1.边境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主要的人口构成是汉族、男性、已婚的青壮年,受教育程度较低。2.流动特征:人口数量呈现干季人多、雨季人少的波形变化,表现为短期内集中流动、反复流动,多具亲缘或地缘聚集性。3.社会经济特征:多从务农转为非正规就业。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多从属于男性。4.边境流动人口是HIV/AIDS的易感人群,也是传播HIV/AIDS的高危人群。5.边境流动人口中的女性比男性更加具有HIV/AIDS易感性及脆弱性。6.卡车司机和商人较之别的亚群,可能更加具有HIV/AIDS易感性和高危性。7.对边境流动人口可行的HIV/AIDS干预方式包括医务人员介入、广播/电视、免费宣传资料等。8.在HIV/AIDS干预中,要特别强化社会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