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飘》的审美复现——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1936年其一经问世便成为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并于1937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本研究选取该小说4个典型的全译本自建小型语料库,以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为辅佐,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结合大量实例,从音美、词美、句美、文化美、意境美、意象美这几个方面做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从而分析出各个译本的审美再现。  本研究具体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小说汉译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相较于原文,四个汉译本是如何分别再现审美信息的?2)在审美再现的过程中,译者采用了哪些审美再现的手段?  本研究发现:  (1)汉译本的审美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形式系统的层面,同时也存在于非形式系统中。  首先,在音美的复现中,对于拟声词的处理,四个译者均尽量采用与原语相对应的汉语拟声词来再现音韵美;对于音调比较简洁的词语,译者均借助于音韵的重叠之美,使用语音同样简短的ABB和AABB形式。在词美的复现中,对于意义比较复杂或者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译者都尽量采用汉语中的四字成语来表现审美信息;而对于原文中的俗语,译者也都尽量寻找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俗语,以从形式上确保审美的一致性。在句美的复现中,译者倾向于尽量保留与原文相一致的平行结构;而对于英语长句的处理,则打破原文中长句的句法结构,转换成适合汉语特点的短句。  其次,在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复现上,对于文化美的再现,傅东华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力求达到文化对等。如负载文化意义的汉语词汇或者诗歌形式等。其他三个译者在文化层面的再现上都有所缺失,如戴侃的译本更加倾向于原语文化。在意象与意境美的再现上,傅东华的译文则更胜一筹,无论是从词汇的选择还是诗歌的再现,都很好的传达了原文的魅力。  简言之,从整体上讲,四个译本大都成功再现了原文的风貌,将原文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审视,赋予了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从微观角度而言,傅东华的译文其审美更加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无论是在动态词汇的使用、俗语,亦或是意向与意境的塑造等。  (2)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审美再现的手段。第一是模仿,包括以原语为模仿原型和以译语为模仿原型。例如,当翻译拟声词,俗语和平行结构的句子时,译者都试图寻找与原语相对应的形式,其实质是对原语的模仿和对原语的审美信息的复制。而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模仿则可以体现在英语长句的翻译上,译者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汉语短句来再现长句的审美信息。  第二个审美再现的手段是改写,是对原文的艺术创作,把具有英文特色的诗歌进行富有中国特色的改写。
其他文献
论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父权制度统治下的女性人物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她们所遭受的不幸和进行的抗争.该文着重分析了《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和《圣殿》三部作品,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是当今英国文坛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描写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引起读者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水泥花园》(197
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Lewis Grassic Gibbon,1901-1935)是苏格兰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苏格兰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苏格兰人的书》是吉本完全以苏格兰为背景创作的三部曲
英语在当今中国的普及使英语故事片在国内倍受关注.然而对于多数中国观众来说,汉语字幕乃至汉语配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缺少准确的翻译,很多经过翻译的电影是许多观众不能
该论文对汉语会话修正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采用李悦娥用于二语学习者的英语会话修正框架作为该论文研究汉语会话修正的原始框架,通过对汉语会话实例的分析,阐述并总结了汉语
福尔斯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当小说在1969年刚以发表的时候。他就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们的极大关注。对于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的分析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金色的耶路撒冷》(1967)曾获得布莱克纪念奖,是德拉布尔作品的一个转折点。本文尝试将女性主义理论与小说
翻译历来被视为一种只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的活动,因此人们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