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仿真研究都指出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和人际化)对企业创新行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有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呼吁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关于知识管理战略和创新行为与业务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现有文献多限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知识管理战略和创新行为的选择和实施仍然带有一定盲目性,需要明确、可靠的理论指导。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研究了企业创新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主要关心两类机制:①知识管理战略如何影响创新行为;②创新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每一类机制均涉及直接作用、互补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重点是分析上述机制在不同业务战略类型(防守者、前瞻者和分析者)间的差异。通过文献回顾,提出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在走访企业的基础上,选用现有文献使用过的量表,经过征求专家意见、19位企管人员预测试和113份问卷的小样本研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共获取来自中国东、中、西部272家企业的有效问卷。在检验测量工具信度、效度的基础上,运用企业战略导向量表(STROBE)对业务战略类型进行划分,并运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发现:①知识管理战略与业务战略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在防守者中,只有编码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创新行为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在前瞻者和分析者中,只有人际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创新行为起显著的推动作用。②创新行为与业务战略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在防守者中,只有探索式创新显著地提升绩效;在前瞻者中,只有利用式创新显著地提升绩效;在分析者中,两类创新行为均能显著地提升绩效。③在不同业务战略类型中,“知识管理战略→创新行为→企业绩效”关系链的表现形式不同:在防守者中,主要表现为“编码化战略→探索式创新→企业绩效”的路径;在前瞻者中,主要表现为“人际化战略→利用式创新→企业绩效”的路径;而在分析者中,主要表现为“人际化战略→探索式创新→企业绩效”、“人际化战略→利用式创新→企业绩效”两条路径。④在三种业务战略类型中,编码化战略与人际化战略的互补作用对创新行为均无显著影响。⑤在防守者中,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互补作用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前瞻者和分析者中,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互补作用对企业绩效均无显著影响。⑥在不同业务战略类型的企业中,组织基础(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战略与创新行为的关系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在防守者中,正规化和信息技术能力均对人际化战略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集权化、合作型文化和信息技术能力分别对编码化战略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有正向、正向和负向的调节作用,集权化和正规化分别对人际化战略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有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在前瞻者中,集权化对编码化战略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信息技术能力对人际化战略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在分析者中,集权化、正规化和合作型文化分别对编码化战略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有正向、正向和负向的调节作用,集权化和合作型文化分别对人际化战略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有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集权化和正规化均对编码化战略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⑦在不同业务战略类型的企业中,外部环境特征(动态性和竞争性)对创新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在防守者中,外部环境特征对创新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前瞻者中,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分别对探索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正向和负向的调节作用;环境竞争性对利用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在分析者中,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分别对探索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在对假设检验结果进行讨论后,针对防守者、分析者和前瞻者,分别归纳出关于两类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包含直接作用、互补作用和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