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仪式,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汉族传统生活方式特点的文化意义,是民族文化的识别系统,也是民族传统的血脉所系。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汉族,其传统文化也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研究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仪式,分析其社会、文化功能,解读其文化意义,可以重新认识和把脉变化中的文化的变迁实际。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和与之毗邻的淄博市周村地区的汉族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流传着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而被当地人称为“芯子”的文化仪式是其中的佼佼者,蕴含着鲁中地区汉族传统文化特点,并生动表达着变迁中的生活赋予“芯子”活动的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当地,尤以“范村”1的芯子活动比较具有代表性。“芯子”,学名抬阁,因造型酷似蜡烛的灯芯而被当地人称为“芯子”,2008年选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芯子”作为一种集造型、戏剧、武术、服饰、色彩于一身展现惊险技艺的文化仪式,自传入以来,利用“一街十巷”的特殊村落布局,依托年岁时节的传统佳庆,借助传统寺庙音乐改良和传统武术的渗透,于每年元宵节前后在范村村落中心举行盛大展演,整个仪式内容复杂纷繁,场面隆重热闹,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已成为范村闻名遐迩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文化、村落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范村人民团结协作、追求祥和的伦理期盼,是一次集体记忆的表达,一场象征仪式的演绎,是范村人民村落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范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族群认同、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范村“芯子”发展至今,已成为范村人民各巷道之间乃至范村同其他社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合和开展互动的最主要形式。那么,范村“芯子”仪式是如何凝聚并通过展演传达集体记忆?村民又是如何通过“芯子”仪式重构范村的村落文化意识与族群认同?在现代化进程脚步越来越快的今天,为何范村人民对“芯子”仍抱有极大热情?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以范村为例,深入田野全面考察“芯子”仪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本文正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范村的历史沿革及“芯子”仪式的引入。主要介绍范村的地理位置、村落布局、人口、生计、其他文化事项等方面,对此村的历史、现状作梳理,试图为“芯子”的发展面貌做背景陈述和铺垫。第二部分,文章针对“何为芯子仪式”展开描述,包含“芯子”仪式起源的考辨,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芯子”不同类型表演形式的介绍,对“芯子”涉及筹划、组织、选角、道具准备等诸多事宜详细交代,对“芯子”仪式展演当天的盛大场面做细致描绘。第三部分,文章针对范村“芯子”仪式的主要特点,就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出具体分析,并探因村民的参与热情,对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芯子”的传承现状如何,以及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保护“芯子”仪式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本文的研究价值、意义主要有两方面:汉族人口众多,根据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0月,全国总人口数约为13.7亿,汉民族人口约为12.2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91.51%2。汉民族分布地域广泛,并因历史、历史等多重因素,一些不同地区的汉族传统文化(如语言、习俗等)呈现一定差异;又因现代化进程中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特点等因素,一些地区文化变迁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本从人类学文化意义、文化变迁视角,整体考察底蕴深厚的较能够体现济南、淄博以至于整个齐鲁地区汉族传统文化特点的“芯子”活动(仪式),对于进一步丰富汉族文化知识宝库,拓展汉族文化意义、文化变迁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芯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在描述、分析基础上探索其文化意义,特别是阐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和功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当代城市化的迅猛进程,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变化加剧,许多传统文化仪式面临消亡。范村“芯子”仪式是一种“活态文化”,是村民自发自娱的传统仪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传统民间文化仪式保护的有效方式是合理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其通过自身的积极嬗变而获得发展,恢复其与民众生活相交织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凸显其文化意义与经济价值,发挥审美、教化、娱乐、实用等功能。与此同时,对促进文化认同、社会凝聚及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