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项人类由来已久的活动,翻译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便是其中之一,该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且至今仍然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是德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学派之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家或学者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是一种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翻译理论。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夏洛的网》的中文译本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和意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不同文本的类型和功能,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最近一些年来,德国功能主义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是对原有翻译理论的扩展和补充,同时也为翻译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打破了从前一直围绕的直译和意译的一轴心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争执,较好地解决了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的问题,同时也赋予译者更大的权利,使他们从依附原文的狭窄翻译观中解放出来,形成自身独立的翻译风格,给翻译界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和发展。本文选择《夏洛的网》的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夏洛的网》是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发表于1952年。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农场里的故事,通过简单的情节和真挚淳朴的语言吸引了大批读者,让人们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本文不仅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梳理,而且还从三个角度切入,阐明功能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对文学翻译产生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形式与效果方面,功能主义对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文本形式会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其次,从文化距离方面,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和背景的差异会引起翻译的障碍,功能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后,从文学因素方面,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对语调,重音和修辞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论文得出结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扩展了文学作品的翻译思路和方法,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