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世界文学史中可以发现许多以“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在近代的中日文坛,特别是社会变革即将发生之际,尤为多见。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日本的明治四十年代和中国的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其中,同名小说中国巴金的《家》和日本岛崎藤村的《家》备受关注。巴金的名作《家》于一九三一年完成,舞台设定在一九二○年的中国四川省的成都,描写的对象是封建时代的理想大家族——四世同堂的高家。这部作品成为了巴金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的《红楼梦》。岛崎藤村的夫作《家》则创作于一九○九年,以日本两夫旧家族——小泉家和桥本家为中心,描述了家父长家族制度的旧习和礼数以及生活在这个制度中的人们所受的煎熬。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藤村的最高杰作。 本论文以这两部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读解和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小说的整体内容以及典型人物的台词、心境和典型场景的描写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时代、社会以及人物形象(家长形象、青年形象、女性形象),探寻了处于变动时期的中国和日本的代表性家族的形态,也比较了两位作者的创作态度和作品的意义。从而总结出了两部作品的相同、相异之处及其形成原因。巴金的《家》和藤村的《家》共有以下六点相同之处:1、书名相同。2、两部作品都是自传风格的小说。3、内容都是围绕生活在封建大家族中的人们的命运以及封建大家族的衰败、没落展开的。4、作品的社会背景都是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进化时期。5、两位作者都是时代的代表作家。6、两部作品都是作家的代表作,并且在各自的国家极受好评。与此同时,巴金的《家》和藤村的《家》还有以下三点不同之处:1、作者的视角不同。2、发展的方向不同。3、社会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