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及影响机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维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功能的核心组分,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分解特征存在极大的差异,受到土壤和环境因素等因子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分别探讨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在草地土壤的分解特征及凋落物在森林和农田土壤的分解特征深入认识不同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健康管理和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游离的氨基酸在土壤氮循环中具有极快的流动性,在氮循环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氨基酸必须先经过矿化作用生成无机氮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氨基酸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吸收,但关于游离氨基酸在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的生物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还极少见研究。
  因此本论文首先以中国北方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地土壤(包括高寒草甸、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同位素双标记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开展游离氨基酸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研究。氨基酸选择碳氮比最低和最高的甘氨酸和L-亮氨酸,分别测定微生物对两种氨基酸分子的直接吸收量和矿化后氨基酸分子中氮和碳的去向,包括微生物胞内胞外13C,15N-甘氨酸和13C,15N-L-亮氨酸含量以及矿化为15N-铵态氮(15NH4+)、15N-硝态氮(15NO3-)的比例以及合成不同微生物种群的13C-磷脂脂肪酸(13C-PLFA)的比例和13C-二氧化碳(13CO2)的生成量。主要开展两组试验,试验一系统研究氨基酸在不同草地土壤中的转化特征,试验二进一步探讨四类草地土壤在添加不同量外源铵态氮时氨基酸的转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不同类型的草地土壤中分别添加13C,15N-甘氨酸和13C,15N-L-亮氨酸培养24小时,探讨氨基酸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在高山草甸土中,51.9%的甘氨酸和34.5%的L-亮氨酸转化为15NH4+,显著高于其它的三个样点,其转化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显著正相关性。而甘氨酸在典型草原的转化为15NO3-比例最高(9.5%),L-亮氨酸在高山草甸的转化比例最高(9.5%),甘氨酸来源的15N-微生物量氮(15N-MBN)在高山草甸样点中转化比例最大,但L-亮氨酸来源的15N-MBN在4个样点中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氨基酸种类也显著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行为。氨基酸通过微生物呼吸产生13C-二氧化碳(13CO2),草甸草原样点的13CO2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的三个样点,13CO2的产生均与所有的微生物群落都有极显著负相关性。总体看氨基酸添加后合成革兰氏阳性菌的13C-PLFA的比例大于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说明氨基酸更容易被革兰氏阳性菌吸收利用。
  2、为了探讨不同铵态氮浓度对氨基酸转化的影响,以四个样点的土壤初始铵态氮浓度为基准,向土壤中加入0倍、1倍、2倍初始浓度的外源铵态氮,测定双标记氨基酸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三个外源铵态氮浓度下仅在高山草甸土壤中微生物对甘氨酸和亮氨酸有直接吸收,分别为8.6%-10.4%和2.3%-3.7%,且不同的铵态氮含量对氨基酸的直接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其它三个样点均没有检测到氨基酸的直接吸收;另外甘氨酸被微生物直接吸收的比例大于L-亮氨酸,说明氨基酸种类影响其吸收利用。进一步通过对四种草地样点氨基酸矿化固持进行分析,只在高山草甸和草甸草原土壤中15NH4+的比例随着铵态氮浓度增大而变大,氨基酸转化为15NH4+的比例主要受到土壤碳、氮浓度的影响。而15NO3-在典型草原样点中随着铵态氮浓度越高转化的比例也越高,与年平均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氨基酸被微生物同化主要转化为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的13C-PLFA,13C,15N-氨基酸添加后对土壤有机质产生正激发效应。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微生物吸收氨基酸在这四种草地土壤中主要通过矿化固持,而微生物对氨基酸的直接吸收仅在高山草甸土壤中存在。转化过程主要受到土壤中铵态氮浓度、微生物种群、土壤的碳氮含量以及pH的影响。游离氨基酸的快速周转为作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有效氮源和能量,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氨基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素和能量供给的重要性。
  另外植物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分解速率是能够预测凋落物来源的碳在生态系统的循环的主要变量。但目前,凋落物分解的生物控制因素还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从而不能体现其在全球碳模型中的作用。锰过氧化物酶是木质素分解的重要酶,而锰是这种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植物掉落物分解过程中锰的作用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通过在森林和农田系统进行41个月的研究,探讨添加锰肥对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八种不同木质素浓度的凋落物(9.8%-44.6%)的分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渐进分解模型符合本研究中凋落物的分解规律,因此可以利用此模型所提供的数据比较锰肥对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和对不同来源凋落物的影响。在木质素为主的凋落物类型中,锰肥能够促进凋落物分解后期的分解速率,从而可以使难分解比例降低。添加锰肥提高锰过氧化酶的活性,这解释了添加锰的处理促进有机质分解的机制,同时,初始锰浓度高的凋落物,最后残留物比例低于初始锰浓度低的凋落物,因此锰的生物可利用性能够认为是长期凋落物分解的主要调控者,也为微生物群落分解植物凋落物时主要受到凋落物的可利用资源的控制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其他文献
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分析及其定量表征研究是区域土壤调查样点科学设计的基础。通过土壤调查样点数的科学预设可以降低土壤属性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土壤-植物-环境可持续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错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以中国南方典型红壤丘陵区抚州市东乡县最详细的1∶5万土壤和土地利用矢量图为数据基础,利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不同土壤栅格粒度(10m-6000m)和不同土壤分类粒度(土类(G1),亚类
学位
氮素是植物最重要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施用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肥料。氮素会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比如,可以通过影响病害的发生影响产量,也可以通过影响农药的残留影响品质。目前,关于氮素如何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尚不明确,并且关于氮素如何对植物表面农药残留产生影响也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快速、无损的红外光声光谱检测技术,对水稻叶片表皮层进行原位深度扫描,探索了表皮层对氮素和稻瘟病的响应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淮平原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面积达400多万公顷,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砂姜黑土质地粘重、涨缩性强,且有机质含量低,导致土壤结构性差,严重制约了作物生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团聚体是构成土壤结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团
学位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施用有机物料是提升SOC含量的有效途径,明确其机制对于快速提升SOC和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而磷素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短缺已经成为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有机物料施用提升SOC协同提升土壤磷的有效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壤是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占中国耕地面积28%,红壤中磷素有效性极其低下。如何快速提
学位
现有的高产水稻品种大多具有光能利用效率高(优秀株型)、分蘖能力强、植株生物量大、持续灌浆周期长等特点,其高产潜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氮素等养分的充足供应。尤其是在生育后期,需要较高的叶片氮浓度来维持功能叶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合功能期以满足籽粒灌浆对光合同化产物的需求。因此水稻生产上通常施用大量甚至过量的氮肥来保证这一需求。由于稻田土壤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淹水、厌氧状态,不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明显积累,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重金属污染物可在各环境介质间迁移转化,进入农用地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迁移转化,再经由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带重金属污染风险状况及来源,探讨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选择长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区域一
学位
硒(Selenium,Se)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硒的安全摄入范围极窄(40-400μg/天),长期硒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会导致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在土壤-植物-动物-人的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硒经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实现人体对硒的营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决定了人体硒的摄入水平。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除了受全硒影响之外,还与其它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以金属或金属簇为节点,有机物为连接体,通过配位方式自组装构成的具有一维、二维或三维周期性结构的晶体多孔材料。随着该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MOFs已实现分子层面的可控设计与合成,通过预先定向设计拓扑结构,充分利用不同有机配体在配位上的特定取向,可构筑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MOFs材料。MOFs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
学位
凋落物指在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凋落物是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基本载体,具有维持土壤肥力,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重要作用。凋落物分解向土壤的归还过程促进土壤有机碳向大气释放以及土壤氮累积。植物-土壤系统碳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土壤-植物系统碳氮平
揭示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保护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与地上生态群落相比,人们对于土壤生物群落在较大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生态过程仍知之甚少。深入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潜在机制对于理解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草地样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土壤线虫群落沿干旱梯度的变化趋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