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领域,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传统思想和翻译观框架下,译者的身份长期被忽视和遮蔽。翻译价值低于创作,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观将原文置于首要地位,因此,译者的身份被定义为“仆人”、“隐形人”等。随着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人们对译者的探讨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然而目前针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翻译方面,对于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寥寥无几。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翻译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具体体现。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结构。第二章回顾译者研究的历史,并阐述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本章的第一部分说明译者的地位长期以来被忽视这一事实并分析了原因。第二部分讲述“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后一部分阐述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以及中西方在译者主体性方面取得的成果。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概述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发展,然后讨论目的论的两个重要概念:目的性法则和充分翻译法则。最后一部分探讨目的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原文被视为作者向译者提供信息的来源;翻译是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专家,完全控制完成翻译工作的方法。第四章探讨影视翻译。本章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影视翻译的历史及定义。第二部分阐释影视翻译的两种类型,即配音和字幕。本章的最后一部分讨论影视翻译的特点及限制因素。第五章研究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本章首先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研究影视翻译中的两个主要目的——娱乐休闲和介绍他国文化。第二部分分析译者根据影视翻译的目的,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影视剧的口语化表达和文化词翻译的过程与方法。第三部分讨论译者在影视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任意的。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