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变量的苹果区土壤养分空间预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ddstev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养分作为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其含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进行精准施肥、获取高品质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基于实测土壤养分含量,借助空间预测方法实现土壤养分的数字精确制图,进而掌握其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为实现土壤养分科学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同时,探讨土壤养分与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是田间种植、科学种田的前提。因此,构建合适的预测模型进行土壤养分空间制图,分析其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揭示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全国苹果生产十强县之一的陕西省旬邑县为例,基于2008年和2018年苹果集中种植区(苹果区)的土壤采样数据和获取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方面共23个环境变量,分别采用PCA和PLS方法对变量集进行特征优选,组合机器学习算法中的RF、SVR和KNN算法构建土壤养分组合预测模型,依据相关精度指标确定各养分的最佳预测模型,并绘制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对比1980s、2008年土壤养分历史数据,分析各阶段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在半变异函数定量化描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单因子作用和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养分的影响程度,并对不同因子等级下的养分含量差异进行风险探测。结果表明:(1)基于特征提取方法和机器学习构建的组合模型在数据降维、兼顾养分与环境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够明显提升土壤养分含量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最佳预测模型为PLS-SVR组合模型,PLSRF是速效钾的最佳预测组合模型。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普通克里格、多元线性回归、回归克里格等对比模型,在研究区土壤养分预测中能够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2)研究区内2018年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整体上处于较缺乏状态,而有效磷和速效钾两种速效养分含量较高。对比历史数据显示,1980s~2018年近40a间研究区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较小,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较大。其中,1980s~2008年间速效养分增幅明显,全氮明显减少;2008~2018年有机质和全氮呈增大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增速减缓。(3)空间分布上,2008年有机质和全氮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在海拔相对较低,地形平坦的西部区域速效养分含量较高;2018年在北部塬面区域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和全氮高值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沟壑区。2008~2018年10a间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研究区西部张洪镇、郑家镇以及南部的土桥镇两种养分含量都增加较为明显;两种速效养分空间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变化正值主要分布在北部职田镇、湫坡头镇,东部清源镇、城关街道,负值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局部区域,由南到北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4)研究区四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均处于中等水平,由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影响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剖面曲率和NDVI对有机质影响作用较为明显,排水能力对全氮解释力显著高于其他因子,有效磷空间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为降水和曲率,速效钾空间分布受海拔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对养分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因子间作用主要体现为双协同作用和非线性协同作用;不同海拔下人类耕作的差异性使得速效养分含量不同,坡度对于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大,温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强弱,间接地影响到土壤养分含量,降水能够促进果树生长发育,进而为土壤输入更多的养分。此外,土壤类型和排水能力等因素对养分空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疾病预防意识的提高,体外诊断关口前移成为趋势,即疾病早期诊断越来越趋向于社区化管理甚至推崇家庭自检。因此一种快速便捷的疾病检测适宜技术需求迫切,对预防为主的“健康中国”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基于金磁微粒层析系统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建立了一种直扩快速的核酸检测方法即“Direct UDG-LAMP-金磁微粒层析法”。该技术可同时实现基因多态性SNP及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并在该
宽恕是受害者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由消极转变积极的过程,表现为宽恕特质和宽恕行为。宽恕的个体差异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已有研究对遗传或环境单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考察,但尚未探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宽恕的影响。本研究考察多巴胺代谢基因与父母教养(父母关爱和父母过度保护)的交互作用对宽恕个体差异的影响,阐明宽恕个体差异形成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1多巴胺代谢基因与父母教养的交互作用对宽恕特质的影
巨噬细胞是人体中分布广泛的先天性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死亡细胞和病原体,协调损伤后的炎症和愈合过程,在组织稳态、免疫防御、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异质性,不同的微环境和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不同的表型。根据活化的途径广泛地分为两个不同的亚群:促炎的经典活化M1型巨噬细胞和抗炎的替代活化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根据激活分子的不同又分为M2a、M2b、M2c和
DNA异常甲基化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早期事件,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已成为癌症诊断和预后观察的重要依据。目前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如甲基化敏感的高分辨率熔融曲线、亚硫酸氢盐测序等,需要复杂且昂贵的仪器及繁琐的操作,阻碍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便携、灵敏、适宜的策略针对特定癌症相关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以满足精准医疗的普及。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金磁微粒免疫层析系统的位点特异
研究背景:众所周知,外部的机械刺激通过调节骨重塑来增加骨量和骨质,而废用性状态(如微重力、卧床休息和石膏固定)则会导致骨质和骨量的迅速丢失。骨组织经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理力学刺激,如压缩应力、流体剪切应力和牵张应力。机械牵张应力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重要的机械载荷模式,例如牵张成骨、正畸治疗、骨折愈合修复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牵张应力能够刺激体内骨的合成代谢,加速骨再生。多项体外研究表明,机械牵张
对于灵长类食性研究大多是通过其食谱内容以及觅食时间来进行分析,然而仅用食物摄入的差异去判断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灵长类对于不同种类食物的摄入拥有可塑性:食叶灵长类(folivorous)虽以叶类食物为主,但同样摄入了较多的果类食物;部分食果灵长类(frugivorous)也会摄入了一定量的叶类食物;食虫类灵长类(insectivorous)以大量的昆虫和水果为食。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食物皆为
区域范围内物种成功定植,并产生植物群落的过程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的中心,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在理解群落构建过程的驱动因素方面具有优势,但基于水力性状的植物群落构建过程差异尚未得到详细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可利用性环境条件下导致同一森林类型群落构建模式差异的关键性状。本研究选择天然并且具有相同发育历史的演替后期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森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性状和水
巴山松(Pinus henryi)是我国秦巴山区特有的珍稀松属(Pinus)植物,主要分布于大巴山脉、巫山支脉、武陵山脉,位于暖温带针叶树种油松(P.tabuliformis Carr.)、亚热带树种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过渡分布区。巴山松分类地位在不同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从巴山松与亲缘种的系统发育、杂交与基因流、历史动态、生态分化驱动力等角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有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不同的调查方法已被开发出来,但没有哪一种调查方法能够完全适应不同的调查场景。样带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野生动物调查方法,其种群密度的计算结果准确度受动物个体计数、调查面积计算、分布范围确定等因素的影响。本课题重点关注使用样带法调查时的调查面积,给出了“可变宽度缓冲分析”计算实际调查面积的方法,并层层剖析样带的长度、抽样宽度以及一些附加因素的改变对最终结果
近缘种谱系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物种形成以及基因渐渗进行分析,而且对推测物种冰期分布范围变迁的动态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亚热带地区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受冰盖影响较小,是现存植物物种重要的冰期避难所和世系演化的发源地。本研究选择中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栎属(Quercus L.)五种落叶类型物种,包括槲栎组的白栎(Quercus fabri)、槲栎(Q.aliena)、枹栎(Q.serr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