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源语文化为导向,重心通常放在如何确定“标准”的定义和如何界定其范围等问题上,研究结果常常将答案引向“忠实”、“等值”等翻译标准。这样的标准在现代翻译研究看来仅仅从语言层面研究作品,缺乏描写性和全面性。以图里、勒菲弗尔、赫曼斯和切斯特曼等人为代表的描述翻译学主张以目的语为中心,把文学作品放到社会文化环境中研究,既保存了传统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译本的优点,又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其中,图里和切斯特曼先后提出了翻译规范论,将“规范”这个极具描写性特征的概念引入了翻译研究。他们认为,目的语文化环境对翻译作品的作用以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无一不受其影响。切斯特曼在图里的基础上重建了翻译规范论,将规范用更详细、更清晰的方式分类为:产品规范和专业规范。本文尝试采用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及其相关描写性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林语堂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张振玉版和郁飞版作为研究对象,从期待规范、可靠性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等角度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规范影响。通过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1)规范囊括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一方面译者的学习背景、翻译观念及知识面等受到规范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译作生产过程也会出现来自规范的压力。2)由于时间、地域等条件的区别,两个译者或多或少收到了每种规范的影响。一般而言译者会遵循规范,然而不排除译者的主体性使其保有一定的选择权。他们对作品采取的不同策略是造就不一样译本的关键,也是产生新规范的基础。3)译作在广泛读者的可接受性和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两个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