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 异象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焦点,其中企业上市当年业绩变脸问题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业绩变脸现象。针对这一异象,国内学者已从政治关联、发审委联系、风险资本退出、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解释。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企业自身属性或者外部联系来找到 IPO 后企业业绩变脸的原因,然而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缺少关注,这也给本文留下了创作空间。本文试图从企业在准备上市前的异常生产经营销售活动的视角来解释上市后业绩变脸。
企业管理层通过安排“真实”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以提高当期利润的行为,学术上定义为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参考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建立了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REM),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研究文献加入影响业绩控制变量,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根据实证研究结论解释了三个问题。第一,企业上市前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上市后的业绩变脸幅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上市前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IPO后,上市当年业绩变脸程度也就越大。该实证结论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解释了上市后业绩变脸的IPO异象。第二,主板上市企业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而创业板没有这样的现象。门槛效应的具体表现为,上市前营业收入超过门槛越多的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程度越小;而在上市前营业收入在门槛附近的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程度越大。本文认为原因是:优质的拟上市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上市前其经营业绩早已远超证监会要求,没有动机和必要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因此上市后业绩自然也不会大幅下滑。反观另一部分企业,上市条件不够成熟,只能通过构造真实交易增加业绩来仅达到上市门槛要求,侥幸 IPO后业绩变脸也就在情理之中。之所以创业板没有显著真实盈余管理,是因为创业板成立的初衷是扶植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对这类企业的 IPO关注重点是其未来盈利能力而不是过去经营成果,因此创业板企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提升利润的动机并不强。第三,企业在城市商业信用环境好的地区,上市前不存在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而在城市商业信用环境差的地区,上市前存在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且这种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上市后业绩有负影响。企业所在城市商业信用状况对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创新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点,发现了上市前真实盈余管理和IPO后业绩变脸的相关性。从真实盈余管理角度解释了 IPO后的业绩变脸现象,补充了IPO异象的相关理论。第二点,研究了IPO财务门槛对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刺激作用,进而解释了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的原因。第三点,发现企业所在城市商业信用优劣会影响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层通过安排“真实”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以提高当期利润的行为,学术上定义为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参考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建立了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REM),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研究文献加入影响业绩控制变量,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根据实证研究结论解释了三个问题。第一,企业上市前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上市后的业绩变脸幅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上市前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IPO后,上市当年业绩变脸程度也就越大。该实证结论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解释了上市后业绩变脸的IPO异象。第二,主板上市企业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而创业板没有这样的现象。门槛效应的具体表现为,上市前营业收入超过门槛越多的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程度越小;而在上市前营业收入在门槛附近的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程度越大。本文认为原因是:优质的拟上市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上市前其经营业绩早已远超证监会要求,没有动机和必要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因此上市后业绩自然也不会大幅下滑。反观另一部分企业,上市条件不够成熟,只能通过构造真实交易增加业绩来仅达到上市门槛要求,侥幸 IPO后业绩变脸也就在情理之中。之所以创业板没有显著真实盈余管理,是因为创业板成立的初衷是扶植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对这类企业的 IPO关注重点是其未来盈利能力而不是过去经营成果,因此创业板企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提升利润的动机并不强。第三,企业在城市商业信用环境好的地区,上市前不存在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而在城市商业信用环境差的地区,上市前存在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且这种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上市后业绩有负影响。企业所在城市商业信用状况对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创新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点,发现了上市前真实盈余管理和IPO后业绩变脸的相关性。从真实盈余管理角度解释了 IPO后的业绩变脸现象,补充了IPO异象的相关理论。第二点,研究了IPO财务门槛对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刺激作用,进而解释了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的原因。第三点,发现企业所在城市商业信用优劣会影响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