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CT泪道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dacryocystography,CT-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100只眼)患者行CT-DCG检查,通过CT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观察泪道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并运用CT后处理技术从CT各个层面测量泪囊的大小,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于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黏膜引流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测量泪囊顶部、下部与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以此指导手术切口位置,并将测量结果与术中所暴露的实际泪囊位置吻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00只眼的CT-DCG提示,正常眼40只眼,泪道疾病眼60只眼。泪道疾病眼中泪小管阻塞4只眼(6.67%),泪总管阻塞2只眼(3.33%),鼻泪管阻塞54只眼(90%),其中慢性泪囊炎46只眼(76.67%),复发性泪囊炎3只眼(5%),泪囊囊肿5只眼(8.33%)。正常眼与慢性泪囊炎的泪囊各层面的大小和最大近似面积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慢性泪囊炎大于正常眼。泪囊顶部与中鼻甲腋平面的平均距离为7.124±2.147mm,泪囊下部与中鼻甲腋平面的平均距离为4.974±2.344mm。本研究中13例(1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黏膜引流术,术前通过CT-DCG测量得到的以中鼻甲腋为基点的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位置与术中所暴露的泪囊是相符的。CT-DCG能显示泪道周围解剖结构,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黏膜引流术有重要作用。结论:CT-DCG和CT后处理技术:①能明确泪道疾病阻塞的具体部位;②能从CT各个层面测量泪囊的大小;③能准确定位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部位和显示泪道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黏膜引流术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