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对它的评价早有定论,但它写作的时代和高尔基个人对革命的理解决定了作品还存在较大的重释空间。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中呈现的乌托邦色彩。本文从高尔基的“第三种现实论”出发,从理论上证明了高尔基的《母亲》中存在着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并参照俄罗斯乌托邦的“三位一体”:社会、宗教、爱欲的分类结构,对作品进行了细读。找寻高尔基在这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中呈现的乌托邦色彩。 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了乌托邦思想并分析了高尔基乌托邦思想的意识根源。第二部分分别从集体与个人、宗教影响、妇女形象等三个方面分析高尔基《母亲》中的乌托邦构架。作品中高尔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理想的集体人形象,并以集体人形象为代表、以人与集体广泛联系为特征勾画出理想的社会蓝图;在高尔基对社会生活的解释系统背后,他依然不能摆脱宗教的影响,高尔基潜在的宗教思想对作品内容、人物关系、情节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高尔基还在作品中塑造了革命妇女的群像,本文揭示了高尔基妇女形象塑造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了由于作品叙述视角的转移表现出的高尔基对妇女的平等态度。第三部分对高尔基的乌托邦思想做出进一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