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幼儿听读习惯与口头叙事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语言个体发生视角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1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语言的发展是人类语言演化的缩影,对幼儿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如何从初级结构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结构。本文旨在从语言的个体发生学视角,以不同幼儿对同一故事母版的复述性话语发生为载体,探讨4-5岁幼儿早期听读习惯对其口头叙事能力的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义发生理论关注意义的产生,认为每个个体对意义潜势的选择习惯都是从婴幼儿时期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作为语言历史发展的投射、个体语言发展的载体,为研究个体语言发展提供真实语料。幼儿口头叙事是幼儿从较为随意的日常口头语言向较为正式的书面语言过渡的载体,伴随着幼儿的语义组织能力的发展,是研究语义发生机制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切入点。  已有研究表明(如黄娟娟2005;Zhou2009),早期阅读习惯良好与否,对话语功能的形成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选取了160名4-5岁幼儿,将他们按照早期听读时间平均分为两组,采集了他们对同一绘本故事母版的不同复述版本作为语料,进行偏离情况和功能成分的标注和统计,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义发生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框架下,分别从语类特征、词汇语法特征对不同早期听读习惯幼儿叙事话语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以期总结出提升幼儿口头叙事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幼儿的早期听读习惯与口头叙事能力是否具有相关性?  (2)不同听读习惯的幼儿在词汇语法层的哪些方面体现出差异?其实现方式是什么?  (3)儿童口头叙事能力发展的个体发生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如何得到提高?  通过对幼儿口头叙事一系列的分层次解读,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4-5岁幼儿尚处于前成人语言阶段,自我中心语言尚未完全消褪,幼儿的口头叙事能力与早期听读习惯呈正相关,具有不同早期听读习惯的幼儿出现语言偏离的频次和类型具有显著差异。  与成熟的成人语言相比,该年龄段幼儿语言的偏离现象首先发生在小句层面。在幼儿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遗漏或增加语码,并提示成人,这样的提示体现为与内容无关的小句和语义扩充的小句。其中,幼儿扩充的语码大都以展现细节描写为主,以增加带修饰功能的词组或小句为主,很少在结构上有大的改动。相较而言,成人语言在进行故事复述时,往往更重视叙事中的脉络是否清晰,叙事结构是否完整等宏观信息。其次,幼儿口头叙事话语常常伴随着外显的思维过程,在重构叙事的过程中,体现为反复、沉默、失当、冗余或直接说“不知道”等现象。此外,语法隐喻已经有所展现,但及物性隐喻多于名词化,人际隐喻也以语气隐喻为主,这些都是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区别于处于认知发展其他阶段的群体的特征。  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互动和交流,对话性是其固有属性,在幼儿重构故事遇到障碍而又希望能够继续下去时,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话语邀请成人加入到对话中来,成人提供的支撑性话语主要起到了鼓励和信息提示的作用。具有不同早期听读习惯的幼儿对支撑性话语的需求也有明显不同,体现在以支撑性话语为转换标志的话轮数呈现极其显著差异。同样因不同听读习惯而呈现显著差异的还有词组代替小句、不完整小句、语义扩充小句、修饰、修正、省略、迟疑、失协、仅回答是/非问等偏离类别。  第二,早期听读习惯对口头叙事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词汇语法层的各个方面,包括语类特征、及物性过程、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以及衔接手段等。  不同早期听读习惯引起的差别首先体现在语类结构上。听读良好幼儿更倾向于独立重建故事的主要情节,对整体叙事结构的指向更明确,掌握更多细节描写的意义资源,呈核心型记叙语类;而听读不足的幼儿往往只能复述一系列单次事件,对整体叙事结构的构建更多地依赖于语料收录员的引导,呈协商型讲述语类。记叙文是讲述文的高一级的表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听读良好幼儿的口头叙事能力要高于听读不足幼儿。  对概念基块进行解构-重组的过程中,幼儿口头叙事中已具备了及物性系统的所有过程类型,但由于少数句和不完整句的差异,听读不足幼儿在有效小句数量上明显少于听读良好幼儿。在各种过程类型中,物质过程的使用均占到了60%以上,成为其叙事结构的主体,说明物质过程是幼儿构建经验世界的主要过程类型。再次,听读良好和听读不足幼儿叙事语篇中使用的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呈现显著差异,在环境成分的使用上,听读不足幼儿明显少于听读良好幼儿。  在人际意义的实现上,听读不足的幼儿在叙述由于叙事者视角转换而引起的指称转换中更容易失误。在感叹语气的使用上,听读良好幼儿远高于听读不足幼儿,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情感表达,在情态表达的过程中对程度副词、情态操作词等情态表达方式的掌握也更为灵活,而听读不足幼儿更多地以极性情态操作词和关系过程来完成情态的表达。  在语篇连接方面,幼儿更喜欢有规律的可预期的重复结构,但重复叙事不是叙事的全部。听读良好幼儿的口头叙事中包含更多循环叙事之外的连接信息,而听读不足幼儿更多地专注于循环叙事部分的构建。  第三,通过对特定故事类型的讲述,能够让幼儿对语类的敏感度得到增强。  早期听读经历中与幼儿共建文本的经历,能够促进幼儿意识到特定语类的纲要性结构,帮助幼儿在词汇语法层面扩大语义潜势,增加语义自觉性,并逐步放弃支撑性话语独立构建文本。幼儿在叙事过程中创造出了语义空间,但听读不足幼儿所创建的语义空间小于听读良好幼儿。  第四,选择即是意义,幼儿逐渐学会在积累起来的意义潜势中进行选择,在语言的输出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和相互修正,建立起自己的表达偏好,从而推动语言的个体化发展。  语言是人类学习其他事物的工具和桥梁,因此,语言和教育向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意义系统识解经验世界。通过培养良好的早期听读习惯,幼儿能够更多地积累意义潜势,并通过虚拟的角色和虚拟的事件构建话语空间,促进对时间和空间概念、亲在的和虚拟的等概念的理解,体会文本与个体间的对话性,构建立体思维方式。通过积极参与讲述故事的活动,幼儿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意义潜势,在叙事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实现为真实话语,还能够对其进行监控和修正,锻炼逻辑语义的组织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口头叙事给看护人提供了观察幼儿语言并干预幼儿语言发展的契机。建议幼儿看护者采用支撑性互动的方式与幼儿共建文本,通过对意义的协商,看护人得以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修正他们在词汇语法层面的失误,并有机会将他们引向逻辑更严密、结构更完整的叙事,提升最近发展区,进而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之前,人们一直将隐喻看作一种高雅的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共同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划时代的巨作,对隐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诺大的舞台上端坐着一个少年,他没想过自己会真的见到自己的偶像,也没想过可以和他交战,更没想过把他斩于马下。但在观众的惊呼声中,他的偶像打出了GG:这个14岁的少年战胜
期刊
文章主要介绍了巨磁阻效应(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的基本原理,也介绍了相应的应用的实现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利用GMR效应器件在电子设计的应用参考.
[目的]了解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为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3~5月,在昆明市某医学院抽取2005级医学专业学生318人进行调查。[结果]调查318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含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
[目的]分析河北省2006~2007年流感样病例(ILI)暴发疫情,了解其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7年河北省报告的ILI暴发疫情资料,用Excel软件进
上世纪50年代前,语言学家曾经推崇语言的精确性及意义唯一性。模糊限制语现象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被语言学家所关注的。1965年美国Zadeh教授在其名作《模糊集》(Fuzzy S
通过对某厂房内扩能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探讨原有生产线作为类比的合理性,为今后类似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对原硝化工房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及职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经验主义方法、语言学方法和文化方法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于20 世纪80年代进入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阶段。至2005年,翻译界的研究者发现,语言学方法应该仍然是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