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翻译相关论文
在全球交流的时代,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经典,已成为一项历史使命。我国优秀典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和形象塑......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经验主义方法、语言学方法和文化方法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于20 世纪80年代进入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阶段。至2005年,......
转喻是一种根植于人的经验之中的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为指导,分析转喻的翻译原则......
爱情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多见爱情主题,表现出独特的风貌。虽然中国古典爱情诗的翻译和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其......
传统的观点将转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为文学所特有的语言现象。但自1980年转喻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以来,转喻更多地被视为人类普遍使用......
以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及张振玉版回译本中隐喻和转喻为研究对象,从认知参照点视角对Moment in Peking中隐喻和转喻的翻译进行......
借助统计和实例观察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红楼梦》中人体部位“头”的转喻性使用特征,进而考查了这些转喻的翻译策略和一般规律性......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唐诗经典作品的外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唐诗中存在大量转喻现象,其修辞效力能够增强诗意,提升美感,激......
"转喻翻译"意指对原文的"转喻"进行的翻译,重在关注修辞对应关系,是语言和微观层面的翻译;"翻译转喻"是指忽略原文中是否存在转喻......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相互关联。如果三......
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是由George Lakoff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它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它的提出对认知语言学领域产......
唐代是诗歌繁盛的时代。由于政治、文化、以及文学流派的影响,唐代叙事诗发展尤为繁荣,唐代叙事诗把人文性,纪实性,讽喻性融合在一......
“预设”一词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Gottlob Frege于1892年首次提出,主要包括: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指在......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经验主义方法、语言学方法和文化方法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阶段。至2005年,......
传统研究把转喻视为词语之间的相互借代,通常被当作一种文学性和修辞性的语言现象来对待。这种观点在修辞学、文学以及各种词典对......
同为以人类体验认知为基础的关联翻译理论与转喻,必然有着一定联系。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运用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概念分析......
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探讨转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转喻翻译的原则,提出转喻翻译的具体策略。认为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
转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代对转喻的研究受到了语言学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认知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