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通过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肺俞”、“大椎”、“风门”穴,观察针刺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的影响和肺组织 HE 染色病理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哮喘的机理及针灸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为针灸治疗哮喘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 SD大鼠 36 只(体重 180±20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每组 9 只。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 OVA)致敏,雾化吸入 1%的 OVA溶液(每日 1次,共 7天)激发建立哮喘大鼠模型。针刺治疗组于每次激发后针刺“肺俞”(双)、“大椎”、“风门”(双)治疗;药物治疗组于每次激发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模型对照组激发后只固定,不做特殊处理;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时,用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进行操作。末次治疗后 6h 内处死大鼠,取右中下肺组织,石蜡包埋,制备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 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气道形态学改变及 VEGF、Ang-1在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的表达。 结果: 1.各组大鼠行为体征观察 模型对照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出现喷嚏、呛咳、呼吸急促、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而空白对照组大鼠行动敏捷,未见异常;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哮喘模型大鼠喷嚏、呛咳、喘息等症状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反应灵敏。 2.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比较 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支气管上皮脱落、粘膜增厚,肺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破裂甚至融合扩大;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支气管结构基本完整,肺组织炎症浸润细胞较少,肺泡结构基本正常;空白对照组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脱落和皱褶,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肺泡间隔形态结构正常。 3.各组大鼠肺组织VEGF的比较 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 VEGF的阳性量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EGF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阳性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各组大鼠肺组织Ang-1的比较 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肺组织中 Ang-1 的阳性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Ang-1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针刺治疗组阳性表达较模型对照组降低,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的阳性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针刺治疗组大鼠的行为学体征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邵氏“五针法”能够改善哮喘模型大鼠的症状。 2. 邵氏“五针法”可使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局部炎性细胞减少,可修复损伤的支气管粘膜上皮,说明针刺具有抑制气道炎症,改善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这可能是邵氏“五针法”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3.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 VEGF、Ang-1 水平明显升高,气道及肺组织结构受损,提示VEGF、Ang-1可能参与了哮喘的气道重塑过程。 4. 邵氏“五针法”能明显降低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 VEGF 及 Ang-1的阳性表达,防止气道重塑,说明针刺降低 VEGF、Ang-1 的阳性表达是哮喘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