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纠正》通过描述中产阶级兰伯特一家面临新教伦理与消费主义冲突所陷入的家庭危机,他们尝试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却一步步走向个体失衡、家庭分崩的曲折人生,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传统的新教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在生活价值观、道德准则、家庭观念和工作伦理方面的冲突,表明个体人物和社会的自我危机。然而,在现有资本主义制度下,试图通过纠正过度的消费主义、回归传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中的自我救赎依然难以拯救迷失的自我。本文借助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分析当代社会中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由于其内容的娱乐性、庸俗性和空幻性,促使人们丧失信仰,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退化与堕落。于是,消费主义与新教伦理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身为新教伦理守护者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用工作衡量个人价值,用禁欲主义对抗物欲、肉欲横流的糜烂世界,以此来建立自我身份;受消费主义操控的兰伯特其他家庭成员对新教传统崇尚的原则均加以排斥,追逐欲望享受,凭借消费品价值来构建自我身份。消费主义与新教伦理的冲突体现在兰伯特一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价值观方面,父亲艾尔弗雷德所推崇的诚信与自律的精神信念被大儿子加里用消费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瓦解。人无限制地获取欲望满足的消费意识形态取代了勤俭自制的新教生活准则,昔日自恃优越、光鲜出众的大儿子加里淹没在物质和金钱中,异化为物的奴隶。消费活动带来的精神假象使得母亲伊妮德成为丧失自我主体的消费人,新教严格的禁欲主义伦理已坍塌,寻欢作乐的享乐主义支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道德准则方面,他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远离传统,所有的信仰、理想、追求和憧憬都已经夹杂了利益因素。由此,二儿子奇普对消费文化的学者式批判失去了效力。消费主义倡导深入开发自我享受,无限制地获取欲望满足,导致对不受生活情景的诱使而纯粹的批判纵欲的奇普被金钱至上主义折磨得自身难保,自我迷失于消费文化的逻辑中,从最满怀理想且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副教授堕落成道德沦丧的网络诈骗犯。在工作伦理方面,在充斥着金钱和欲望的消费社会文化氛围中,人的追求退化,不再做价值探讨和存在之思。身为厨师的小女儿丹妮丝认真钻研各种烹饪手法并亲历亲为,但是新教以节俭为美德、以勤恳工作为核心的工作伦理受到由消费支配劳动的消费主义工作伦理的挑战,勤奋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消费主体的欲望,也难以使之产生趋于完美的渴望。大众对丹妮丝的餐厅趋之若鹜,是因为媒体对餐厅的建筑、灯光的大力推荐,更关注她的美貌而非其烹饪手艺,说明工作失掉了它宗教价值上的超越意义,人们对工作没有虔敬心,而信奉即时行乐和物质主义的信条。在家庭观念方面,消费社会的个体不受社会和阶级地位的限制,财富的积累带给母亲伊妮德家庭地位的上升和家庭话语权的扩大,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人的家庭乃至社会地位的方式,新教伦理倡导的安定、体面的父权家庭模式被消费社会出现的流动、崇尚物质的现代家庭模式颠覆。通过揭露个人在商品过度消费下的社会机体和心理的慢性堕落,小说表明旧的价值体系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确立,文化内部出现脱节和断裂,消费主义思潮的泛滥己经推翻了传统的美国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一手造成当代美国社会民众的精神危机。父亲艾尔弗雷德的死亡象征着消费主义断送了曾经给社会提供道德基础的新教伦理。尽管经历了自我迷失和反叛的主人公们重返故乡圣裘德,并试图重拾传统价值观,以此来重新构建自我身份,但是人与商品的关系已经被消费社会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运作模式颠覆,人彻底丧失了主体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