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从周代开始就接受东夷少数民族的朝贡。该少数民族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被命名为“倭”。《汉书·地理志》燕地条中记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根据《旧唐书》的记载,中国古代对现在日本地区的称谓经历了“扶桑”、“倭”、“倭人”、“倭国”的过程。根据从先秦到汉代的文献记载,倭族一直保持对中国的朝贡。与倭族同时朝贡的只有汉帝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包括东夷、北狄、西戎、荆蛮。《汉书》和《山海经》中对“倭”均有记载,陈寿撰《三国志》中就记载了由中国带方郡前往倭国的路线、里程的详细描写。《隋书》曾有提到阿苏山,也明确记载了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官制、服饰、兵器、法制、婚葬礼俗等的情况。《旧唐书·倭国传》与前史相比,增加了一些新的史料,如对“四面小岛,五十余国皆附属焉”的记载。而且《旧唐书》中“倭国”、“日本”两传分立,代表了一个转折点。探索这个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唐代中日关系的流变,本论文将从基础史料入手,具体分析“倭国”改称“日本”的原因、时间、过程。正史自《新唐书》起改变了两传别立的体裁,取消倭国传,只列日本传,这是对八百余年的前朝倭国存在的抹杀。而且记载了日本天皇系谱的《王年代记》,将有关日本遣唐使的记载插入相对应的天皇内容之下。第一次系统地记载了大体上至唐代末年的日本天皇的系谱,文中提到了“神武立,更以‘天皇’为号”。神武天皇是传说中日本第一代天皇。传说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权,从八世纪开始,日本的历史主要记载大和神武天皇的事情。这些《新唐书》的内容是采用的《日本书纪》的记载。公元720年大和天皇组织编写的《日本书纪》在当时的唐朝被看成是伪书,唐代私人编写的史书也没有采用它的记载。而且《旧唐书》中也没有关于《日本书纪》的记载。《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是主要修撰者,采用了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和《六国史》里的记载。《新唐书》将过去的中日外交史抹去,而且记载的从周代到唐代的中日外交史与其他的史书恰恰相反。后代的中日学者对新旧唐书记载上的矛盾之处总是加以粉饰,这种做法是十分愚蠢的。《旧唐书》的编纂者有着明确的是非对立观,后代学者很少有人保持这样的传统。《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的,新唐书中的记载错误太多,该论文对于它的批评随处可见。而且该论文也是对古代中日外交史的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