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诗人之一。她被认为是西方自萨福以来最具创造性的女诗人,因其突出的诗歌创作成就而久负盛名。虽然她终生隐居、与世隔绝,但却对死亡、生命、爱情、自然的真谛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探索与见解。其中自然是狄金森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诗人创作的1775首诗歌中,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有500多首,占诗歌总数的28.2%之多。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内容丰富,囊括了季节变换、日升日落、海洋河川、动植物等各种自然现象。十九世纪的美国盛行两大思潮--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而此正是狄金森思想的基石,亦是诗人矛盾性的源泉。由于这两种思想所附的自然观截然相反,因而狄金森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相互矛盾的,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并存,乐观的自然观与悲观的自然观并存。在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诗人有时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有时却充满着对自然的困惑与恐惧。简而言之,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中充满了困惑和恐惧。因此,矛盾性成为狄金森自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于狄金森自然诗歌的这一显著特征,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从文学、哲学、社会历史等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评价理论,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矛盾性。
评价理论由马丁及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该理论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新发展。虽然评价理论位于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之内并且继承了其理论基础,但它却弥补了系统功能语法的不足。评价理论补充了系统功能语法对赋值语义的忽略,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突破。该理论的核心是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由态度系统、级差系统和介入系统组成,三大系统被进一步次系统化。其中态度被次系统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级差系统被次系统化为聚焦和语势,介入系统被次系统化为借言和自言。评价系统的主系统及次系统相互渗透,实现了评价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精确性,由此评价理论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推崇为语篇分析和语篇评价的有效工具。自其创立之日起,评价理论就被运用到各种体裁的语篇分析中,例如广告、政治演讲、小说、书评等,然而鲜有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诗歌体裁的语篇分析。因此,本研究尝试将评价理论运用到狄金森自然诗歌的语篇分析,旨在研究其自然诗歌的矛盾性。
本研究以Martin的评价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定量分析,对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矛盾性进行讨论、研究。该研究主要的研究思路为: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对狄金森的自然观做出初步假设;其次,选取狄金森的10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作为分析文本;再次,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具体的统计数据;最后,验证假设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所选文本中的评价资源及其分布规律的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发现:1)评价理论是诗歌分析的有效工具,该理论的有效性在狄金森的诗歌分析中可见一斑。评价理论对语篇的分析并非局限于小句和语法而是扩展到词汇层,这适用于研究缺乏语法规则和具体情境的诗歌体裁,尤其适用于狄金森晦涩且简练的诗歌风格。2)在评价理论的系统框架内进行诗歌研究,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从主系统到次系统进行层层分析,才能进行深刻、细致的研究。其次,选择的诗歌需是能够体现诗人观点的代表性作品,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3)评价资源在狄金森自然诗歌中的分布规律呈现不平均性。主系统及次系统的评价资源的出现频率参差不齐。与态度系统相比,介入和级差的评价资源的出现频率更高。就各个次系统而言,判断和鉴赏的出现频率高于情感,承认可能和否认频率远远高于其他介入资源,并且诗人倾向于使用高强度的词汇。4)狄金森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矛盾的,这源于她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即超验主义的自然观及清教主义的自然观。在诗人眼里,自然既是神圣的天堂又是神秘莫测的秘密之地、既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又是残忍冷酷的凶手。相应地,诗人对自然持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时欣赏、依赖着大自然,有时却望而却步地远离它。两种不同自然观的冲突以及不同态度的强烈对比形成了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矛盾性。
本研究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对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矛盾性进行研究,不仅是对评价理论和诗歌赏析的发展,而且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诗歌及阅读教学有重要启示。评价理论不仅为外语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而且为批评性阅读教学提供新的策略,因而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评性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