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数目逐渐增多,随之在市面上出现多种类型的膝关节假体产品,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其中就包括我国医生目前较为常用的后稳定型假体。而近年来内轴型假体以其独特的假体设计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但对于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研究及临床效果的研究较少。故本试验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比使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MP)与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S)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系统研究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患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且于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共计52例。MP组为试验组,患者27例,使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由Micro Port公司提供)。PS组为对照组,患者25例,使用后稳定型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分别于术前、术后行步态分析测得步长、步速、步频、单侧支撑时间、双侧支撑时间和步态周期等参数。再统计、计算出歩速(m/s)、步频(step/min),计算出步长(%身高)、步长比(手术侧/非手术侧)、置换侧支撑时间(%周期)、双侧支撑时间(%周期)。同时,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牛津膝关节评分(OKS)评分和HSS膝关节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此外还收集12名膝关节健康的老年人的步态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共收集52例患者,3例患者失访。其中MP组27例患者,平均年龄(68.7±7.5)岁;男性5例,女性22例,男性占18.5%,女性占81.4%;平均体重指数(27.1±2.5)kg/m2。PS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70.2±8.4)岁,男性3例,女性22例,男性占12%,女性占88%;平均体重指数(26.1±2.6)kg/m2。随访过程中,MP组内2例、PS组内3例患者出现患肢肌间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血栓消失;MP组内1例,PS组内2例患者置换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并发症,积极治疗后活动度好转。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基础信息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两组患者步速、步频、步长(%身高)、步长比(置换侧/健康侧)、置换侧单腿支撑时间(%周期)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步长(%身高)、步长比(置换侧/健康侧)、置换侧单腿支撑时间(%周期)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与正常对照人群无明显差异。步速、步频方面与健康对照组仍然存在差异(P<0.05)。MP假体置换术患者与PS假体置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各步态参数及步态参数的改善程度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MP组牛津膝关节评分为(17.5±3.4)分,PS组牛津膝关节评分为(18.4±3.1)分。术后OKS评分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P组HSS评分为(90.5±3.4)分,PS组HSS膝关节评分为(88.4±3.1)分,术后HSS膝关节评分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轴型(MP)与后稳定型(PS)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设计在理论上更加接近正常自然状态下膝关节。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更长的随访时间,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