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庭是婚姻、生育及死亡等人口事件的载体,家庭结构的变化既受人口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对人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一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家庭户规模来看,自1982年开始,历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2.62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0.48人。从结构层面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核心家庭比例缩减,直系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婚姻、生育及死亡等人口事件的载体,家庭结构的变化既受人口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对人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一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家庭户规模来看,自1982年开始,历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2.62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0.48人。从结构层面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核心家庭比例缩减,直系家庭比例稳定,而单人户和残缺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些变化趋势说明我国家庭结构朝着小型化、扁平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动引发生育、教育、养老等传统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变化,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家庭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家庭结构变迁进行研究,力图厘清我国家庭结构变迁的路径,模拟2010-2035年我国家庭结构变迁趋势,并探讨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与家庭结构发展相配套的社会政策建议。本文采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法,以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基期数据,建立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对2010-2035年二十五年间家庭变化发展进行模拟。模拟过程严格按照死亡-初婚-生育三个人口事件顺序,依次对样本进行模拟。模拟中的主要参数包括:存活概率、初婚概率、生育概率和立户概率。存活概率的推算和预测主要使用生命表方法和brass-logit模型生命表模型,通过2010年标准生命表中的存活概率推算预测期内其他年份的年龄别存活概率及死亡概率。初婚概率则是通过婚姻表的建立来推算15-49岁女性年龄别初婚模式。生育概率则是假定生育模式不变,通过孩次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来计算孩次生育概率。立户概率是通过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家庭成员离家立户的事件进行概率计算而来。采用python语言进行模型程序设计和调试,预测结果显示:(1)2023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2024年人口出现负增长;(2)2010-2035年我国家庭户总数增加,平均户规模不断下降,2035年全国总户数达到58618万,平均家庭户规模下降至2.34人;(3)2035年,我国单人户数量将达到20718万,其所占的比例将在35%左右,立户水平提高是单人户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4)2010-2035年,我国夫妻核心家庭比例逐年上升,到2035年夫妻核心家庭数量达到17032万,在家庭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为29.06%,而与之相对的是标准核心家庭规模缩减和占比下降;(5)三代直系家庭比例下降,2035年全国三代直系家庭数量下降至5414万,其在家庭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为9.24%;(6)2010-2035年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婚家庭数量明显增长。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家庭结构变迁过程及特点对比发现,世界家庭结构变迁存在相同点,基本符合家庭现代化理论中对于家庭结构变化的阐述,即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呈小型化、核心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离婚率升高、生育水平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共性的同时,中国家庭结构形态演进有着自身的个性,最典型的便是核心家庭比例逐渐下降和直系家庭比例的稳重有升。因此既要重视共性的问题,从国际家庭政策中取得良好借鉴,又要从本国实际问题出发,针对自身家庭结构变迁的特点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家庭政策的构建和完善,以促进家庭健康发展。从当前中国家庭结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本文认为要从具体问题出发,从五个方面完善家庭发展政策,第一,针对养老问题,要从制度设计出发,做好失独家庭、单人户老年家庭、空巢老年家庭的养老服务工作;第二,针对适龄婚配问题,要严格控制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推动性别平等,同时科学设计适龄婚配服务政策;第三,针对生育低迷问题,要从生育群体的需求出发,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同时要重塑婚育友好型文化,建设婚育友好型社会环境;第四,针对家庭关系问题,要重视家庭关系建设,建立平等、民主、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重塑多子女家庭内部关系和多子女家庭养育文化;第五,针对高离婚率问题,要做好婚姻价值观的教育和婚姻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工作,并做好青年夫妻就业、子女教育等服务,提高婚姻稳定性。
其他文献
长江下游地区,又可为分里下河及运湖西地区、滁河流域、巢湖流域、皖西南地区、宁镇地区及太湖流域六个地理单元。本文以长江下游地区的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对各区域内夏商时期遗存各自进行分期,建立各自的分期构架并断代。其次,对各区域内夏商时期遗存进行文化因素分析,以求更加明确各自存在的背景和内涵。再次,将区域内的夏商时期遗存归归各自的考古学文化或类型,并对其重新进行定义和
地名作为群体、政府与地方对某种事物或权力的有效表达途径与象征,成为政府与地方民族争取政治权力、民族文化的有效表达符号。概括化、抽象化民族语地名不仅蕴含民族语言结构、民族语言关系,而且凝聚了多民族历史发展、多元一体文化等多维信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族群边界消弭、文化消融与地名消亡,地名学、地理学、语言学视角下民族语地名的研究侧重地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每个人均具有成为父母的可能。然而,人类在婚姻、妊娠、生育及教养子女方面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父母之间,既使身处同一时空下的父母们,似乎也很难完全理解或赞成彼此的育儿方式。文化心理学普遍认为,人类的所有感受、态度、思想、期望、行为等,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文化性而非生物性或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这便为疑惑的解答提供了一种
历次时代变革、国际关系更替背后都显示出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德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无不是因为在科技变革浪潮中率先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进而培育出了全球领先的“0到1”产业,从而在国际贸易及国际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科技的霸主和领导者。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交汇期,量子技术、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颠覆性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和积累,
动态电感探测器(Kinetic inductance detectors,KID)是由加州理工学院于2003年首次实验验证,至今在天文观测领域表现出极大潜力的一种超导探测器。相比于其他类型超导探测器,其具有以下独特优势:采用频分复用读出技术大幅简化读出电路,且有效降低成本,非常适合发展为多像元阵列;结构简单,适合平面制备工艺;拥有超高的探测灵敏度和超快的响应时间;可实现宽带频率探测等,非常适合天文
对健康医疗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为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和广阔前景,促进疾病预测、智能诊断、病因定位等方向的技术发展,同时推进临床科研、公共卫生、惠民服务和产业发展的转型和变革。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包含着事物内部的关联,将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于健康医疗数据的研究,能够从复杂多样的数据中挖掘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掌握影响疾病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健康
地下水污染常常具有存在的隐蔽性和发现的滞后性特点,导致人们对于地下含水层中污染源的状况(包括污染源的位置、分布形态和释放历史),都缺乏了解和掌握,这给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的合理设计、污染责任的准确认定和污染风险评估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地下水污染源识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需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是指根据地下水污染的现场实际监测数据(水位和污染质浓度监测数据),以及现场调查和专业经验等辅助信息,对描
中国公共部门智慧资本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价值创造的角度为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中国公共部门智慧资本理论,以及相应的路径优化方案。研究对象是中国公共部门智慧资本评估与提升路径,为达成研究目的,明确四方面的主要研究任务:界定核心概念;构建中国公共部门智慧资本基本理论框架;构建中国公共部门智慧资本评估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和实践考察;提出中国公共部门智慧资本提升的路径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范例,“枫桥经验”始终是全国政法战线的“金名片”、始终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试验田”,对于推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核心内容是:依靠群众,就地化解
在当前媒介生态巨变的背景下,社会文化的媒介化、市场化和文艺的产业化趋势不可逆转。网络媒介、数字技术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文艺生态,虽然网络构建的是虚拟空间,但凭借其跨越时空的综合性、交互性特征改变着媒介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改变着整个社会文化形态及其传播逻辑。随着媒介变革辐射到话剧领域,在中国传播了一百多年的话剧艺术,也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或者可以说,数字媒介正在将话剧推向一个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