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在翻译Die unendliche Geschichte前两章的基础上撰写的研究报告。Die unendliche Geschichte是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歇尔·恩德于1979年出版的奇幻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原作使用生动形象的口语化语言,内容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引人入胜。翻译这部小说的节选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文既要译出“童趣”,又要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这就成为了这类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和其他翻译理论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把翻译看做一种文化相关的交际行为,这一行为服务于一个特定的目的,因此更注重对译入语文化和受众的分析,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童文学的特点和预期受众的期待,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更好地实现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论文第2至5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以诺德功能+忠诚理论为主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了由诺德扩展以后的拉斯韦尔模式以指导翻译前对原文进行的分析。另外这一部分还介绍了诺德对翻译问题的四种分类,这一分类有助于在第五部分对翻译实例进行系统分析。第二部分简单回顾了恩德的生活经历和主要作品,结合对恩德的采访,分析得出他为原文预设的交际功能:唤起儿童读者的好奇心,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然后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三只小猪》《夏洛的网》等,总结出了儿童文学的五个普遍特点:1.多用对话;2.多用短句和象声词;3.详细描述场景和主要人物外貌;4.活用动词;5.承认超越现实经验的事情存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第三部分以哈利波特系列1至4的原文和翻译为例,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期待。因为这一系列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可以认为它较为符合当前儿童读者的期待。第四部分在第二、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词、句、修辞、文本风格四个方面总结出了在Die unendliche Geschichte的翻译过程中要用的主要翻译策略,包括多使用象声词和短句、以改译或解释性翻译来应对文化专有项等。最后应用这些策略进行翻译实践——初次翻译和对初译本的修改。这里作者按照第一部分引入的诺德的分类方法将翻译问题的典型实例进行了分类,并将原文、初次译文、修改后译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陈述了相应文本处理的理由,进一步证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译者以自己的翻译实践作为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实际应用的支撑,并通过本篇研究报告对整个过程(译前分析、翻译、译后修改)进行了说明和总结。这一研究报告的撰写加深了译者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理解,也为这一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译前分析这一阶段的应用价值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