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尽管相对于早已步入老龄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晚,但目前是世界上拥有最庞大老年群体的国家。我国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工业化、城镇化等变革背景下出现,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使“空巢”、“留守”、“独居”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分崩离析。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趋势,必然带来养老服务需求迅速扩张。同时,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层次化的趋势,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在建设初期……这些矛盾聚焦,势必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更为凸显,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本文选择以城市作为研究的客体范畴,从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视角,以解决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为逻辑起点,按照“理论分析—供需分析—政策分析—经验借鉴—政策设计”的研究路线,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社会系统研究法、规范定性与定量实证相结合、纵向历史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法,阐述了财政政策支持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我国城市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的总体、结构和特征。并梳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支持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财政政策,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两条线索,系统分析了财政支持政策的现状、成效及问题。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对城市养老服务供给影响,梳理了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养老服务财政支持政策设计的制度基础、政策框架和针对性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第一,从城市养老服务的供需两端,分别进行总量、结构和特征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供需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供给总量上存在较大缺口,供给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失衡。针对这些矛盾,提出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与方向为: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生活照料服务质量提升与智慧化升级,加快适老性住宅及社区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方式创新。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与方向为: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改革,推动机构养老与居家、社区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发展。第二,以我国财政制度和城市养老制度的变迁为线索,分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财政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以及政策现状评价。当前,财政支持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面向老年人的财政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竞争性不强;财政支持适老性住宅建设及社区硬件设施配套的资金来源有限;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财政支持城市养老机构的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优惠政策难落实,补贴标准欠科学。第三,采用t检验等统计方法,通过对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供给财政支持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与前后两个时间区间段财政支持力度的变化方向一致,但是城市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与效率均与财政支持力度的变化方向不一致,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对这种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较好的解释。采用案例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财政支持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效率与财政政策支持的标准、力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服务供给主体在服务内容上存在收费项目偏好。第四,分析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模式与政策,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国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选择美国、英国和新加坡进行分析;国外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选择美国、瑞典和日本进行分析。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应根据本国国情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遵循养老服务供给中政府主导原则,合理运用各种财政工具,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在养老服务供给中事权和财权。第五,基于前文的分析论证,对于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认为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进、区域均等与地方特色兼顾、财政支持方式创新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并重等原则。对于机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出财政支持应坚持分类管理与差别化扶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保基本与满足多元需求等原则。对财政支持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出了完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民政、社保政策等具体的政策建议。对财政支持城市机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出了强化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增强财政补贴的科学性、加强财政支持方式创新这三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