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施肥方式对土壤性状和茶树生长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fe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肥一体化是目前节水节肥发展最快的一种新型灌溉施肥方式,其中以喷灌和滴灌方式为主,养分随着水分供给,能够精准调控水分和养分供应,达到节水、节肥的目的。当前,对于滴灌和喷灌施肥方式对土壤中氮磷钾分布特征、移动性、空间变异特性等的研究较多,而对滴、喷灌不同施肥方式的比较研究较少,鲜见灌溉施肥方式对茶树生长效应的研究。因此研究滴灌和喷灌施肥方式对土壤性质和茶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培试验结合盆栽试验,土培试验设置土施、喷施、滴施三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土层空间变化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对滴、喷灌施肥方式的响应,进而探讨滴、喷灌不同施肥方式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为滴、喷灌不同施肥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茶苗盆栽试验进一步探究土施、喷施、滴施三种施肥方式在种植茶苗的条件下对土壤中电导率、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及茶苗根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茶树灌溉施肥方式的选择和茶树生长发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土培试验追肥设土施(SA)、喷施(FA)和滴施(DA)共3个处理,并将土体按照离土培表层中心点水平和垂直距离,分成水平5 cm/垂直0~10 cm(5 H,10V)、水平5 cm/垂直10~20 cm(5 H,20 V)和水平10 cm/垂直0~10 cm(10 H,10 V)3个区域,培养15 d、30 d、45 d和60 d后取样观测p H、电导率、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空间区域内,随培养时间及追肥积累量增加,FA与SA相比,各处理各土层空间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DA与FA相比,培养60 d,在离中心点水平5 cm/垂直0~10 cm范围内显著增加土壤电导率、p H、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增幅分别为35.6%、30.7%、40.6%、34.3%和74.8%(P<0.05);且DA较FA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也分别增加174.6%、167.0%和289.0%(P<0.05);在此区域内形成微域养分集聚的高值区,但此区域,DA较FA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含量培养至60 d后分别降低42.5%、31.4%和77.5%、27.8%(P<0.05)。说明滴灌施肥可在微域区域内快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养分含量提高的同时也会降低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2)茶苗盆栽试验设置高氮和低氮2个施氮素水平及土施、喷施、滴施3种施肥方式共6个处理,观测茶苗根系生长和形态。结果表明:SA与FA处理相比,不同施氮水平及施肥方式间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DA与FA相比,在完成第二次追肥及培养180 d后滴、喷灌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中电导率、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影响明显(P<0.05);在高氮水平条件下DA较FA电导率、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22.7%、19.6%、49.2%、100.7%;在低氮水平条件下DA较FA电导率、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95.6%、15.8%、45.6%、69.1%;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高氮水平高于低氮水平。施肥方式对茶树根系生长影响明显(P<0.05),根系生长整体表现为FA>SA>DA,在高氮水平条件下,FA较DA的茶苗根鲜重、根总长、根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分别提高140.0%、290.6%、295.6%、249.3%、382.7%和154.1%;在低氮水平条件下,FA较DA的茶苗根鲜重、根总长、根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分别提高173.0%、196.1%、263.3%、180.2%、163.7%和156.5%。不同氮水平对茶苗根系生长和形态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土壤生物学特性及茶苗根系生长影响明显,与SA和FA比较,DA处理滴头中心点微域区域(5 H,10 V)土壤的电导率、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较SA和FA增加显著(P<0.05),存在明显的微域集聚效应,但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明显(P<0.05);DA较FA和SA明显抑制茶苗根系生长(P<0.05),FA虽不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对茶苗根系生长和形态建成表现显著促进作用(P<0.05);DA和FA需要匹配合理的灌溉施肥制度,强化其节水、节肥和提质效应。
其他文献
当大气中的某种或某类物质积累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PM2.5、PM10以及O3作为主要污染物,在当前备受关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科学、精确地预测结果,能够指导公众活动,降低居民大气污染暴露风险;还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在制定防治措施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选择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收集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浓度数据和相应时间段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监测站点覆盖10个环境空气
学位
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对资源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周年秸秆还田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对巢湖流域农田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及p H、田间径流水中氮磷及COD流失量的影响,开展稻-麦轮作系统下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共设六个处理:处理1无秸秆还田+无施肥(CK);处理2秸秆覆土还田+无施肥(S);处理3常规施肥(F);处理4秸秆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DF);处理5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减
学位
精准监测干旱、定量评估干旱对植被生理生态指标及生产力的影响,是科学认识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作为光合作用的直接探针,能够提前监测到植被干旱状态。然而,如何系统地将SIF应用于监测和评估干旱事件强度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伏秋连旱为例,采用2000-2020年气象
学位
氮肥的施用是粮食产量重要的保障,当前氮肥利用率仅30%左右,氮素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氨基酸在土壤中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但是含量较少,通过外源添加氨基酸可以弥补土壤对这些重要有机氮源的需求空白。氨基酸作为肥料增效剂在肥料生产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氨基酸和尿素复配创制的新型增值尿素为材料,以栽种水稻的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理指标、土壤氮素养分含量,用高通量技
学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把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课堂答问的思维评价中,据此开发具体的理答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期刊
深度学习的初衷在于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但目前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知识教学无法促成思维的进阶和能力的发展,则深度学习难免流于形式,既不能真正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不利于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水循环过程及意义”为例,探索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知识深度学习的教学发生,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和能力的发展,并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期刊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核心课程,对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构建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塑构意义。课程组在国家倡导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学、仁、道、技、艺”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中医思辨能力、临床综合能力、传承创新能力”为教学设计核心导向,推动“仁心仁术”思政教育,构建以《中医内科学》为主,《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名家病案解析》《中医内科诊疗实训》《中
期刊
目前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广泛,但作物的灌溉方式仍以漫灌为主,这种以经验为主的灌溉方式难以达到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其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水资源的浪费。本文面向茶园开展智能灌溉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减少灌溉时的需水量,通过对茶园内的环境信息及茶园种植专家知识进行统一分析,使用区间二型模糊算法制定出茶园智能灌溉的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异常数据的判断与关键属性的提取。由于研究区域
学位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导致其大量进入地表水中并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基于微藻的水中抗生素去除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污水净化技术,不仅可以去除相关污染物,还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固定目的。本文以常见的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两种淡水微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水中四环素的胁迫响应,明确了四环素对两种微藻生
学位
砂姜黑土面积约400万公顷,是黄淮海平原最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秸秆还田在改善砂姜黑土性状、提高砂姜黑土生产力、促进作物产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统计黄淮海平原旱作区和砂姜黑土区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替代化肥潜力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CK1:对照处理,WMS+F: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氮磷钾,WS+F:小麦秸秆还田+常规氮磷钾,M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