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理论从产生到现在不过是四十几年的历史,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研究领域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开发,本文在系统阐述人力资源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试图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度评价体系,运用该体系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建议。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一点贡献是作者的一大心愿。在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层面中,微观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相对成熟一些,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也有较多的成果,但中观人力资源开发即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发展的较慢,仅有零星的观点且很不成熟。从实践角度看,微观组织(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受到广泛重视,宏观人力资源开发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各个国家的基本国策。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并且由于操作性较低,成效很不明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理论上人们更多的在“老工业”上做文章,实践中也大多以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手段。第二章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产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人力资源思想和理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传入我国后被迅速的吸收并在本土文化条件下得到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时表现出很多的局限性,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理论上被充分的证明,在实践中也为发达国家、发达区域和成功企业组织带来不争的好处。第三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均居于全国前列。但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从结构上看,人力资源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低层次人才过剩和高层次人才短缺并存,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居京、津、沪之后,但大多属通用型人力资源。东北地区高校及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中等技术学校及在校人数却与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教育投入在区域GDP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第四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在体质素质和技能素质水平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偏低;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从结构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存在着较大问题;从配置效率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市场发育很不完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性市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上述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政策、东北地区在国家经济资源生产基地中的地位、国际政治环境和东北的历史政治环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地域文化特点及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进行了评析。较低的交通违章率和较低的犯罪率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的道德能力居全国前列;体力能力低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技术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素质在全国排在前列,但人才竞争力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结构在产业间比重不合理。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业人员人均GDP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第六章对国内外相关经济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进行了借鉴性分析。在国内,“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内错位发展机制、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市场机制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珠三角”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整合人力资源,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形成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各省核心竞争力等做法取得明显效果;“京津唐”地区则在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及在区域内部的协调合作方面较为出色。在国外,印度的吸引高技术人才战略、德国高度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美国“硅谷”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创业教育等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七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和策略实施提出了建议。以“结构战略”为主,“吸引战略”和“培养战略”为辅应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在开发策略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投资创业软环境、加强区域内部协调合作、用足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资源等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