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钢丝结扎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采用组织学、计量组织学观察及酶联免疫和硝酸还原酶检测法,探讨大黄素对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用纯种5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牙周炎组、大黄素低浓度治疗组(低药组)和大黄素高浓度治疗组(高药组)各24只。牙周炎组、低药组和高药组用直径0.2mm的正畸钢丝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颈部,结扎4周后随机抽取动物,制作上颌第一磨牙牙体牙周联合切片,光镜观察确定牙周炎形成。自建立牙周炎模型第1天起,低药组用大黄素灌胃(80mg/kg·d);高药组用大黄素灌胃(160mg/kg·d)。正常组和牙周炎组灌服等量蒸馏水。于给药后4周、6周、8周时,随即抽取每组动物8只,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留取血清,检测血清中IL-6和一氧化氮(NO)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所有大鼠迅速分离上颌骨,一侧立即放入10%甲醛溶液固定、经过8%甲酸溶液脱钙、梯度酒精脱水后,制作HE染色组织学切片,做光镜及组织学计量观察。另一侧取结扎牙周围的牙龈组织测量IL-6和NO含量,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牙周炎动物模型鉴定:(结扎术后四周)结扎术后第四周光镜观察: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浅牙周袋,牙龈上皮和固有层内可见炎细胞轻度浸润;牙周纤维排列紊乱;牙槽嵴顶可见破骨细胞。
2光镜组织学观察
正常组(N);建模后4周、6周、8周结合上皮位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牙周膜纤维排列整齐,无炎症反应;牙槽嵴顶无吸收。
牙周炎组(P):建模后4、6、8周光镜组织学观察,4周时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浅牙周袋,沟内上皮和固有层内可见炎细胞轻度浸润;牙周纤维排列紊乱;牙槽嵴顶可见破骨细胞。6周时结合上皮与牙体分离加深牙周袋,上皮内和固有层可见炎细胞中度浸润,上皮钉突延伸,上皮增厚呈网状;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毛细血管数目增多,扩张充血;牙槽嵴高度降低。8周时固有层炎细胞中度浸润,较深牙周袋形成;牙周膜纤维稀疏、排列紊乱;牙槽嵴顶可见活跃的破骨细胞,牙槽嵴高度降低。
低药组(PL)和高药组(PH):建模后服药4、6、8周同时光镜组织学观察,此两组在组织学的表现无明显差异。4周时牙龈上皮和固有层内可见炎细胞轻度浸润;可见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牙槽嵴顶少量成骨细胞活动。6周时牙龈上皮无糜烂,固有层内可见炎细胞轻度浸润;大量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牙槽嵴顶多见成骨细胞排列。8周时牙龈上皮未见明显炎症改变,上皮下炎细胞轻度浸润;牙周膜纤维增生、排列较整齐;牙槽嵴顶表面成骨细胞密集;有新生骨基质形成。
3组织计量学观察:
结缔组织附着丧失:4周、6周、8周时,牙周炎组、低药组、高药组结缔组织附着丧失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牙周炎组明显高于低药组、高药组(P<0.05);低药组、高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牙槽骨嵴高度丧失:4周、6周、8周时,牙周炎组、低药组、高药组牙槽骨嵴高度丧失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牙周炎组明显高于低药组、高药组(P<0.05);低药组、高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4牙龈组织中IL-6含量:
4周、6周、8周时,牙周炎组、低药组、高药组牙龈组织中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牙周炎组明显高于低药组、高药组(P<0.05);低药组、高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5牙龈组织中NO含量:
4周、6周、8周时,牙周炎组、低药组、高药组牙龈组织中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牙周炎组明显高于低药组、高药组(P<0.05);低药组、高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6外周血中IL-6含量:
4周、6周时,牙周炎组、低药组、高药组外周血中IL-6含量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8周时,牙周炎组明显高于低药组、高药组(P<0.05);低药组、高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7外周血中NO含量:
4周、6周、8周时,牙周炎组、低药组、高药组外周血中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6周、8周牙周炎组明显高于低药组、高药组(P<0.05);低药组、高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单纯正畸钢丝局部结扎建立了大鼠牙周炎模型。
2.正常的牙龈组织和血清中含有少量的NO和IL-6。
3.牙龈组织和血清中NO和IL-6的升高变化可反映牙周炎的病变程度。NO和IL-6的含量升高越明显,牙周组织破坏越严重。
4.大黄素对牙周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应用大黄素治疗可抑制牙槽骨的吸收,促进牙槽骨的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