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最近的癌症统计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癌症致死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肺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一种具有显著的地域流行性和人种分布性特点的罕见肺肿瘤疾病,本研究通过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组较大样本量的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病例资料,探究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支持与依据,以期提高对该罕见肺肿瘤疾病的诊疗水平。
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搜集于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4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资料,244例均接受CT平扫检查,其中226例同时接受CT增强扫描,72例同时接受PET/CT检查。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查阅患者资料,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数据资料。通过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获取患者影像学资料,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分析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周围征象、转移情况、最大标准摄取值等。根据肿瘤最大直径的大小将肺LELC分为肿块型组(最大直径>3cm)与结节型组(最大直径≤3cm),对两组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共244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女性患者128例(128/244,52.46%),男性患者116例(116/244,47.54%),患者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3.33±10.82)岁,其中女性平均年龄(52.50±10.18)岁,男性平均年龄(54.25±11.46)岁。患者来自广东省224例(224/244,91.80%),来自广西省2例,来自香港及澳门2例,来自中国长江以南其他省份15例,来自山西省1例。中央型132例(132/244,54.10%)、周围型112例(112/244,45.90%);肿瘤最大径1.2~13.1cm,平均(5.42±2.64)cm;结节型49例(49/244,20.08%),肿块195例(195/244,79.92%)。边界清晰169例(169/244,69.26%),分叶征183例(183/244,75.00%),104例病灶边缘见毛刺(104/244,42.62%)。184例(184/244,75.41%)病灶紧贴纵隔,111例(111/244,45.49%)见“类胸膜尾征”改变。平扫密度均匀158例(158/244,64.75%),增强后中度强化160例(160/223,71.75%),145例(145/193,75.13%)呈渐进强化,108例(108/193,55.96%)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受侵变细和异常细小杂乱的血管影,81例(81/193,41.97%)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包埋征。185例(185/244,75.81%)见支气管包埋和/或闭塞。124例(124/244,50.82%)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81例(81/244,33.20%)间质增厚,132例(132/244,54.10%)伴阻塞性肺炎。167例(167/244,68.44%)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PET/CT显像大部分病灶明显放射性浓聚,SUVmax2.0~26.0,平均SUVmax为14.0±5.4;肿块型病灶的SUVmax(15.5±4.5)较结节型(SUVmax=8.4±5.0)明显高(P=0.000)。
结论:肺LELC是一种具有显著人种和地理分布特点的罕见肺肿瘤疾病,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右肺中叶、两肺下叶纵隔胸膜旁肿块,边界清、浅分叶、淋巴结肿大、伴有类胸膜尾征、增强动脉期血管包埋征、周围肺区磨玻璃影及网格增粗影是肺LELC相对特征的CT表现。肺LELC在PET/CT上具有18F-FDG高摄取的特点。
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搜集于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4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资料,244例均接受CT平扫检查,其中226例同时接受CT增强扫描,72例同时接受PET/CT检查。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查阅患者资料,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数据资料。通过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获取患者影像学资料,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分析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周围征象、转移情况、最大标准摄取值等。根据肿瘤最大直径的大小将肺LELC分为肿块型组(最大直径>3cm)与结节型组(最大直径≤3cm),对两组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共244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女性患者128例(128/244,52.46%),男性患者116例(116/244,47.54%),患者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3.33±10.82)岁,其中女性平均年龄(52.50±10.18)岁,男性平均年龄(54.25±11.46)岁。患者来自广东省224例(224/244,91.80%),来自广西省2例,来自香港及澳门2例,来自中国长江以南其他省份15例,来自山西省1例。中央型132例(132/244,54.10%)、周围型112例(112/244,45.90%);肿瘤最大径1.2~13.1cm,平均(5.42±2.64)cm;结节型49例(49/244,20.08%),肿块195例(195/244,79.92%)。边界清晰169例(169/244,69.26%),分叶征183例(183/244,75.00%),104例病灶边缘见毛刺(104/244,42.62%)。184例(184/244,75.41%)病灶紧贴纵隔,111例(111/244,45.49%)见“类胸膜尾征”改变。平扫密度均匀158例(158/244,64.75%),增强后中度强化160例(160/223,71.75%),145例(145/193,75.13%)呈渐进强化,108例(108/193,55.96%)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受侵变细和异常细小杂乱的血管影,81例(81/193,41.97%)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包埋征。185例(185/244,75.81%)见支气管包埋和/或闭塞。124例(124/244,50.82%)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81例(81/244,33.20%)间质增厚,132例(132/244,54.10%)伴阻塞性肺炎。167例(167/244,68.44%)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PET/CT显像大部分病灶明显放射性浓聚,SUVmax2.0~26.0,平均SUVmax为14.0±5.4;肿块型病灶的SUVmax(15.5±4.5)较结节型(SUVmax=8.4±5.0)明显高(P=0.000)。
结论:肺LELC是一种具有显著人种和地理分布特点的罕见肺肿瘤疾病,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右肺中叶、两肺下叶纵隔胸膜旁肿块,边界清、浅分叶、淋巴结肿大、伴有类胸膜尾征、增强动脉期血管包埋征、周围肺区磨玻璃影及网格增粗影是肺LELC相对特征的CT表现。肺LELC在PET/CT上具有18F-FDG高摄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