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篇章语言学兴起之前,传统的翻译研究还囿于原文与译文字句上的比较,在词句层次上寻找翻译规律,在词句层上评判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以词句层为准定译者的成败优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随着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广泛地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翻译研究也随之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众多翻译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翻译活动要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语篇。由此提出译者的视野应该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的单位,凸显不同语言层级上翻译操作的特点。强调篇章---一项翻译任务所处理的语篇整体---是翻译操作的最终决策层级。作为语篇特征七项标准的之一的衔接是生成语篇的首要条件,在语篇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在内容的确立、形式的识别以及在理解原文和重构译文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异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能保证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和译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并能熟练运用,才能使生成的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和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英语篇在衔接手段上也有很多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在中英语篇翻译中,必要的调整和转换成了实现通顺自然译文的前提。本文根据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衔接的理论框架,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大类。为论证两类衔接在英汉语篇中的差异,作者以吴敬梓的中文原文《儒林外史》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为例,从中收集了大量汉英语料,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中出现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衔接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国内外语言学者对衔接理论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第二部分讨论了衔接在语篇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并论证了语篇作为翻译基本单位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影响。第三部分按照语法衔接的四个小类: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分别引用大量例证,对比分析英汉语篇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并总结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两种语言本身、语言发展历史影响、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适当的英汉翻译转换规律。第四部分是词汇衔接,重点讨论英汉语篇中词汇复现现象的不同,指出中文语篇中的原词复现需要在英文中转换成其他的衔接手段或调整为其他的复现方式,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对等的语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