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Lipsky的著作《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个人的困惑》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街头官僚理论的诞生,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处于政治权威最底层、政策过程最末端的街头官僚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而如果从宽泛意义上,街头官僚研究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街头官僚”概念诞生的1969年,距今已有近50年的时间,而事实上这一理论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街头官僚研究已经成为公共行政学界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研究领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公共行政学者的研究印证着Lipsky街头官僚理论所具有的惊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但随着社会治理方式“从管理到治理”的巨大革新,街头官僚理论的局限性和可信度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诟病。2003年叶娟丽和马骏第一次较系统地将街头官僚理论引入中国,自此以后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将街头官僚应用于解释中国社会目前突出的政策执行失当和基层公务员体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在中国的语境下街头官僚研究是高度应用型的和工具型的。而国内的街头官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止步于Lipsky (1980)的街头官僚理论,忽视了30多年来街头官僚研究的发展,也忽视了Lipsky (1980)所创立的街头官僚理论在现今中国的解释力和适用性问题,因此严格意义上街头官僚中国化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尝试回到街头官僚研究的历史轨迹中,在对街头官僚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全面述评的基础上,去还原街头官僚研究创立与发展的真实面貌。街头官僚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公共行政研究中两个的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研究领域:行政自由裁量和政策执行。Lipsky (1980)的研究正是从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角度来解读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偏差。街头官僚理论的提出特别及时地为正在成长中的关于官僚自由裁量权的研究与新兴的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直接对话的场域。回顾街头官僚研究的整个历史,大致可以将街头官僚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与兴起时期(1970s-80s),这一时期的街头官僚研究在地域上局限于美国本土,而在内容上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街头官僚研究的整个雏形,形成了以自由裁量权为核心的研究体系——包括自由裁量权的验证、运用方式、影响因素、控制路径,即传统街头官僚解释模型;第二阶段是发展与突破时期(1990s),这一时期的街头官僚研究在地域上开始走出美国,引起英国研究者的注意,在内容上延续着1970s-80s的研究路径,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街头官僚解释模型;第三阶段是反思与重构时期(2000年以来),这一时期街头官僚研究在地域上不再局限于英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中以北欧福利国家的研究较为突出,而在内容上传统的街头官僚解释模型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研究者们开始寻求街头官僚理论模型的重构。在本文的最后,本研究尝试从公共行政范式转换的视角来剖析街头官僚研究的发展脉络,将街头官僚研究的发展放到公共行政的历史中,可以发现街头官僚研究的三个阶段大致对应着公共行政范式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到“治理”的三次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