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温是感受暑邪所引起的,发于夏季,起病即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自古以来就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暑温辨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其《温病条辨》一书,不仅首次创立“暑温”这一病名,而且对暑温的病因病机、传变转归、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等,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述。另外,《吴鞠通医案》中,还有大量暑温医案,其中不少内容可弥补《温病条辨》辨治暑温的不足。本文研究认为,吴鞠通的暑温辨治学术思想,是远宗《内经》、仲景之旨,师承叶氏之论,博采百家精华,结合自己实践经验而成。吴氏辨治暑温,首先注重暑温的诊断及其与伤寒、春温、伏暑、湿温的鉴别。对于暑温的辨证,则先以三焦为纲,将暑温分为上焦暑温、中焦暑温和下焦暑温三大部分;继以六经辨其病变所在脏腑,将暑温分为太阴暑温、厥阴暑温、阳明暑温、少阴暑温等;再以卫气营血辨其表里浅深层次及轻重缓急之势。吴氏对于暑温主要证候的治疗,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如气分暑热炽盛者,则以仲景白虎汤辛寒清气;暑伤营阴者,则以清营汤清营泄热,养阴透邪;暑陷心包者,则以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营热动风者,则以清营汤加羚羊角、钩藤等,清营泄热,凉肝熄风;暑热夹湿者,则根据暑与湿的多少及部位,分别施以白虎加苍术汤、三石汤、杏仁滑石汤等,清暑祛湿;若暑湿内蕴,寒邪外袭,表里同病者,则以新加香薷饮,外散寒邪,内祛暑湿;暑温后期,暑伤心肾者,则以连梅汤,泻南补北。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用药原则,吴氏治疗上焦暑温病证,多选用质轻气香之品,如银花、鲜扁豆花、连翘、竹叶、荷叶、香薷等。治疗上焦病证的方剂中,配伍的清热药以石膏、知母、竹叶、犀角为主;解毒药中最多应用的是银花、连翘;透泄暑湿最常用鲜扁豆花、鲜荷叶;养阴药中以麦冬、生地、元参为主。治疗中焦暑温病证,基本上是用苦辛理气药与苦寒清热之药配合。方中配伍的清热药以黄连、黄芩为主;理气药以半夏、枳实、厚朴为主。治疗下焦暑温病证,主要使用阴柔滋腻、浓浊厚味和重镇潜阳之品。滋补肝肾之阴,主要用阿胶、生地、麦冬、鸡子黄等;重镇潜阳熄风,主要用牡蛎、鳖甲、龟板等。另外,通过对《吴鞠通医案》中暑温医案的研究,发现在这些暑温医案中,有许多《温病条辨》暑温条文未论及的证候与治法。如暑温或暑湿病证误用辛温发表、消导攻伐、阴柔滋腻、苦寒攻伐等引起的各种变证及其救治方法;银翘散加味治疗手太阴暑温,暑入心包治疗仍重清气透邪,治两太阴暑温用冷香合辛凉法,载暑邪入于心胆之证治,暑温之甘苦合化阴气利小便法等,均可补《温病条辨》暑温辨治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