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海德格尔前后期的存在论与主体论的关系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背景中,以分析二者的关系问题入手,深层次理解海氏哲学所一以贯之的主题和其在这样的主题中思想的不同分期。文章的重点在于呈现存在论与主体论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内在逻辑,正视海氏思想在1930年的转向意义及这一转向在海德格尔哲学整体路向中的必然性。全文整体分四个部分,以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与主体论之关系探索作为主线。第一章,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与主体论的理论溯源的分析。首先是梳理从古希腊本体论初期表象思维的发展过程,经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哲学的两条路径的开启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学过渡以及西方中世纪时期奥古斯丁和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人的地位彰显,将主体性由本体论推向认识论层面的研究。随之追溯由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体表象思维的确立及其后的发展过程,突出地勾画出由康德哲学的划界到尼采对形而上学终结的释义以及胡塞尔“自我”问题对西方主体论问题的反思历程。着重分析海德格尔前期《存在与时间》中出现的主体性困境,并较之主体论的缺陷,呈现后期存在论的超越意义。全文第二章,经由理论探源而进一步厘清不同时期存在论与主体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海德格尔前后期运思之路的影响,指出海德格尔是在反向的路径中建立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即转传统形而上学以存在学为实存学作奠基为以实存学的探究通达存在学的追问。1930年后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观的视域分析了真理二重性思想,以此过渡到后期天—地—神—人四位一体的共属关系。如果说前期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此-彼”或“彼-此”的关系,那么后期的共属关系则是海德格尔哲学自身克服前期主体倾向的一场超越。第三章,将存在论、主体论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相关涉,以前期Sein的揭示性转向后期无蔽、存在的二重性来讨论海德格尔哲学在1930年后对前期Dasein的去主体化过程。正是由于前期着力解决“存有之意义”的普遍性问题所导致对于Dasein过度的放大而具有了人的特性,海德格尔生前未发表的《哲学论稿》中,暗含了对《存在与时间》里主体问题的回应。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存在论体现在他对非形而上学表达的努力之中,即一条从“存在”到“大道”的思想之路。这一“转向”海德格尔认为不仅是他自身哲学,甚至是整个西方由哲学转向思想的“另一开端”。全文第四章,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与主体论关系的整体评价。从理论的角度阐明主体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兼论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对其整个哲学体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不仅指向海氏哲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存在主义及后现代理论的发展。无论是从批判的角度还是就发展与继承的方面而言,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从海德格尔存在的普遍性对主体的消解来说,其存在论超越西方存在论的根源在于“存在”在本体论层面内含了对主客体的消解,并通过后期的转向指明通达思想的道路,这就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再就从人类反思自身角度而言,海德格尔主体论问题的探究是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现代性问题的向标,也是对胡塞尔所质疑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