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植物根系驱动的团聚体周转动态及其与根际激发效应的关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z12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SOC)分解调控着大气CO2浓度及土壤-气候反馈。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是控制SOC分解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受团聚体粒径大小及周转动态的影响。根系活动产生的根际激发效应(RPE)对SOC分解的改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根系驱动的土壤团聚体动态与RPE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因此,探讨植物-土壤系统中二者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深化对SOC分解过程及其机制的理解,提高预测SOC动态的能力。
  在本研究中,通过在温室中进行的两组试验,分别从团聚体粒径和团聚体周转两个角度来研究土壤团聚体与RPE之间的关联。试验一,将冰草(Agropyrum cristatum,C3植物)种植在从C4土壤中湿筛分出来的3组不同粒径大小的团聚体中(>1mm、0.25-1mm和<0.25mm),并测定了植物生长、RPE、土壤净N矿化、微生物生物量碳、氧化酶活性及团聚体数量的净变化,以阐明团聚体粒径大小对RPE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原因。试验二,将冰草和洽草(Koeloria cristata,C3植物)种植在由标记有不同稀土氧化物的4组团聚体组分(>1mm、0.25-1mm、0.053-0.25mm、<0.053mm)混合而成的C4土壤中。通过同时量化团聚体的周转速率和RPE,区分根系对形成和破碎过程的影响,揭示根系驱动的团聚体周转与RPE的关联,验证RPE的团聚体周转假说。结果发现:
  (1)团聚体粒径大小显著地改变了根际激发效应。冰草产生的RPE强度范围为47%~106%,小团聚体的RPE显著低于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与对照相比,根系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尤其是小团聚体)的净N固持。激发的净N矿化与RPE呈显著的正相关。根系与团聚体粒径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氧化酶活性,且土壤源呼吸与MBC和氧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根系显著降低了小团聚体处理中团聚体的破碎,意味着相对较少的团聚体保护的碳的释放。这些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粒径大小可通过改变土壤净N矿化、微生物活性和团聚体动态变化影响RPE。
  (2)活根强烈地影响团聚体的形成和破碎过程,强度与植物种类和生长时期有关。第40天时,与不种植的对照相比,根系使大团聚体的破碎降低25%,尤其是向微团聚体的破碎降低了60%,但对大团聚体的形成无显著影响。随植物生长(自第40天至第63天),根系的影响存在种间特异性:冰草根系仅使其他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形成平均增加了88%;洽草根系使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和粉粘粒组分的破碎分别增加了105%和88%,而微团聚体和粉粘粒组分向大团聚体的形成分别增加754%和544%。因此,洽草处理中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周转速率分别比冰草处理高29%和68%。通过稀土氧化物示踪,首次在根系-土壤系统中直接量化了根系对团聚体周转动态的影响,并区分了形成与破碎过程,表明植物生长和种类在影响团聚体周转动态发挥重要作用。
  (3)根系驱动的团聚体周转与根际激发效应具有明显的关联。冰草和洽草的RPE范围为-29%~163%,受植物生长与种类的显著影响。第63天时,治草处理的RPE、MBC和DOC均显著高于冰草处理。土壤源呼吸与MBC,团聚体周转速率与MBC及土壤源呼吸显著正相关,表明根系加速的团聚体周转加快了团聚体保护的碳的释放,继而促进微生物生长和RPE。根系对土壤及团聚体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大团聚体的δ13C值(尤其是洽草),意味着根系加速的团聚体形成过程促进了根源碳在新的大团聚体中的累积。因此,提出了一个以根系驱动的团聚体周转为核心的SOC动态逻辑框架,即根系驱动的团聚体周转通过提高RPE加速SOC分解,也通过团聚体的形成促进新碳的固持。
  通过直接量化根系驱动的团聚体动态和RPE,不仅首次验证了团聚体周转假说,证实了植物根系及其根际过程与土壤团聚体动态紧密相连。为了系统阐明根际激发效应的影响机制,揭示SOC的保护与分解的平衡关系,未来研究要更多的关注根系与土壤结构动态的耦合关系及其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土壤肥力能够提高农田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常用措施,但是自然条件下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的速度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并且短期内秸秆还田有降低作物产量的可能,其原因主要与微生物活性低下导致养分循环转化受阻有关。通过添加外源激发剂刺激土壤中腐解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有促进秸秆快速分解和养分转化的潜力,而不同激发剂在相同土壤上的效应可能不同,其机
学位
全球范围内酸沉降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酸化速率关系到土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酸化速率的准确估算一直是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土壤对酸的消耗包括了阳离子交换(带来土壤的酸化)和矿物风化(不带来土壤的酸化),二者难以区分。由于硅来源于风化过程,不受阳离子交换影响,因此,土壤矿物风化过程中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BC∶Si)对准确定量土壤酸化速率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化石燃料大量消耗以及农田施肥等使土壤酸化现象普遍发生,并有加剧态势。土壤酸化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红壤是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土壤,也是中国酸性土壤最主要的分布区,当前土壤酸化现象尤其突出、危害十分严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质量与生态功能的核心,对维持全球碳平衡也具有重要意
学位
自然生物膜是稻田生态系统土水界面重要的生物相。由于特殊的结构和复杂的群落组成,自然生物膜不仅是稻田中营养条件的调控者,也是污染物在稻田中迁移转化的重要界面。有机磷是土壤中常常被忽略的潜在磷库,自然生物膜对有机磷的矿化将对稻田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其矿化过程既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稻田环境中一些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或金属纳米颗粒的影响。本研究以稻田自然生物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磷
氮肥在农田的大量施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氮肥利用率降低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同时还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健康。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的同时减轻环境负荷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项挑战。施用缓/控释氮肥是目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研究不同类型的缓/控释氮肥在稻田施用中的农学效应和环境影响,并评估其经济
学位
土壤电化学不仅广泛应用于无机体系,在生物体表面化学性质研究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植物根系作为生物体的代表,是植物隐藏于地下部的重要组成,也是土壤中的养分和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第一道屏障。植物根表面含有丰富的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酚羟基和磷酰基等。这些官能团解离以后使得根表面带有电荷且以负电荷为主。植物根表的带电特征影响植物对养分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运输。带负电荷的根系可以对
学位
华北平原是中国粮食主要生产区之一,但是土壤有机碳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化肥过量施用,农田土壤产生和排放大量的氧化亚氮(N2O),不仅导致全球变暖,还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生物质炭作为高度芳香化结构的含碳物质,被认为能够增加土壤固碳潜力,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减少土壤N2O排放。生物质炭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生物质炭性质、用量、土壤环境条件和施肥管理等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
学位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凉山州是中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优质烤烟最适宜产区之一,植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阻碍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探明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为植烟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凉山州会东县内植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度(5°、10°、15°、20°、25°和30°)野外径流小区开展定位观测试验,研
学位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的科学依据与技术工具。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或其衍生模型评价区域土壤侵蚀时,地形因子(坡长坡度因子等)通常使用由地形图或航空运载数据集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估算。DEM数据精度显著影响计算的地形因子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土壤侵蚀评价精度,严重制约了土壤侵蚀模型应用。本论文选取中国五个水蚀二级类型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土
学位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水土保持在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某一小区或某一流域,缺乏在区域视角下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本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为对象,利用水土流失监测数据、文献资料、水利普查数据、公报与年鉴资料,结合区域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GIS和RS等空间信息技术,运用Meta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