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已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进程。为攻克这一难关,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和不同区域具体情况,制定了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众多战略中,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0年起正式实施,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支持西部发展,包括税收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等方面。西部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已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进程。为攻克这一难关,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和不同区域具体情况,制定了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众多战略中,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0年起正式实施,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支持西部发展,包括税收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等方面。西部大开发实施21年里,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都得到明显提升。目前,西部大开发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并有了新的使命和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5月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地区要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新格局,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迈入新的阶段。在此节点上,对西部大开发21年取得的成就、带来的效应、存在的缺陷和所需要的优化调整进行总结分析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探究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净效应,在归纳总结政策内容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评估的逻辑框架,并使用熵权Topsis法合成了经济发展指标。本文以1994-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从整体上评估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并对三个分项指标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绩效进行评价,检验了其作用机制和区域异质性,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总结了当前西部大开发政策存在的效益和缺陷,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将构建好的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对政策交互项进行回归时发现,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优惠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了动力,西部大开发政策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然而在衡量分项政策效应时,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对产业结构转型形成抑制作用。(2)通过探究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明显改善,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并不明显。(3)分析异质性后发现西部大开发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在经济总量高,人民生活较富裕-的省份,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更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西部地区要主动转变发展观,资源不等于经济,正确处理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变革依赖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内在发展动力和科技创新水平,推动西部地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2)西部大开发未能有效推动西部地区内部均衡发展,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不能“唯GDP论”,要注重西部地区的整体利益,更要敢于打破以有的利益格局,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改革。(3)西部地区应扩大进出口,与“一带一路”相配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周边国家形成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4)国家应对西部地区建立长期有效的援建机制,继续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使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拓展性工作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本文构建经济发展指标对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净效应进行了评估,并分析评价了其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和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绩效。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内生性问题是政策评价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检验方法无法对经济政策进行客观评估,因此,本文采用准自然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处理组,使用双重差分法有效解决了内生性问题。
其他文献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引擎,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严峻和技术更迭的速度愈发快速,研发成本显著提升,创新效率的增长放缓,要掌握核心技术,势必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十四五规划中将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鼓励科技自立自强。而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数量与体量在市场中均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城市化程度伴随着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加深,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到达63.89%,预计2050年将达到71.2%。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在促进专业分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和能源资源消耗过快等“城市病”,这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阻碍了城市可持
近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民生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的出现为实现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提供了增长动因,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稳固支撑。能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能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之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种促进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战略诸如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战略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开始实施。经过一系列努力,中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宽带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环境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束缚了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自2014年开始实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的增长,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正朝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发展。但伴随着的是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而收入的大部分来自职工的薪酬。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自由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兴趣不断增长,而学者们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更多关注的是贸易开放对组间工资差距的影响,但其对劳动者工资差距的解释程度有限,因此我们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但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这就对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环境治理必定会对地方经济与就业造成影响,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就业的关系是每个地方政府需要面临的问题,能否实现就业与环保的“双重红利”对地方政府尤为重要。因此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既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经济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不均、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寻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随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服务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第一大产业,对于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
北宋(960年—1127年)始于宋太祖陈桥兵变,终于宋钦宗靖康之变。百余年间,国力强盛、人才辈出,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等耳熟能详的文人士大夫,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之瑰宝。我们常说北宋亡于外患,但家庭与国家、小家与大家从来都是休戚相关的,外患的背后,想必定有其内在原因。战乱频仍的年代,国家承担保护人民的作用,国家的支出也主要用于国防开支,而税收则是国防的主要源泉。因而可以说,
财政政策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我国连续十二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是不同时期政策特点和指向有所不同。早期侧重于以支出扩张进行总需求管理。十八大后,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减税降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郭庆旺,2019)。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在我国银行间市场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融资利率分化严重。表现为大型银行融资利率远低于中小型银行,中小型银行融资利率远低于非银金融机构。该现象体现了金融体系内流动性分布不均匀的扭曲现实,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加剧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而流动性管理是保证金融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任务,是央行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研究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分层的影响,检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