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食蚜蝇(双翅目:食蚜蝇总科)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经济昆虫,大约1/3种类的幼虫捕食蚜虫等害虫。同时,其成虫大多具有访花的习性,是继蜜蜂之外的第二大类传粉昆虫。国外研究已表明多数食蚜蝇尤其是捕食性食蚜蝇具有远距离迁飞性,且迁飞对传粉和生防功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我国常见种类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De Geer)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了渤海湾跨海迁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蚜蝇(双翅目:食蚜蝇总科)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经济昆虫,大约1/3种类的幼虫捕食蚜虫等害虫。同时,其成虫大多具有访花的习性,是继蜜蜂之外的第二大类传粉昆虫。国外研究已表明多数食蚜蝇尤其是捕食性食蚜蝇具有远距离迁飞性,且迁飞对传粉和生防功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我国常见种类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De Geer)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了渤海湾跨海迁飞种群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碳、氢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花粉标记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了黑带食蚜蝇迁移路径、幼虫寄主来源、成虫蜜源植物、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证实了黑带食蚜蝇在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远距离迁飞活动并阐明了其跨海迁飞动态的年际性和季节性波动规律。2003-2018年,监测点高空诱虫灯上长期以来都有该物种的记录,其中2009年诱捕量最多,为5068头,2018年诱捕量最少,为365头;该物种跨海迁飞一般从4月底开始持续至10月,其中多在在5月下旬至6月和8月底至9月初会出现两个明显的迁飞高峰期,据此种群消长动态规律可分为春-夏季迁飞期(4-6月份)和秋季迁飞期(9-10月份)。2、利用轨迹模拟分析了黑带食蚜蝇两个迁飞时期虫源性质。春-夏季迁飞期的黑带食蚜蝇主要来自山东(61.6%)和江苏(11.7%)等华北地区,秋季迁飞期虫源地主要分布于辽宁(57.8%),内蒙古(11.8%)吉林(3.6%)等东北地区。3、两个迁飞期黑带食蚜蝇氢同位数值的显著差异证实了轨迹分析的理论模拟结果。春-夏季迁飞期虫体翅中的氢同位数值δD显著大于第二迁飞期虫体翅中的数值。不同年际间虫体δD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呈显著递减趋势,表明该物种春夏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迁飞,秋季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回迁。4、应用碳同位素标记分析了不同迁飞时期黑带食蚜蝇幼虫的寄主来源,春夏季北迁个体全部来自C3植物,秋季回迁种群其幼虫来源于C3植物和C4植物,但C4植物比例在不断上升。5、鉴定明确了跨海迁飞黑带食蚜蝇携带花粉的种类,共计25科40属44种。不同迁飞期虫体花粉携带率和种类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季北迁种群携带的27种花粉中,蒲公英,臭椿,紫穗槐,藜,检出率大于72%;秋季南迁种群携带17种花粉,以菊科蒿属,野菊,三裂叶豚草为主,检出率达82.2%。6、基于花粉源植物分布区域,明确了的黑带食蚜蝇的迁飞路径。春-夏季迁飞种群检出的橙/柚,日本景天,乌桕,白饭树,大果卫矛等为华北和华南地区特有的蜜源植物花粉,而在秋季迁飞种群则发现了如野菊,荠苨等花粉源植物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物种季节性南北迁飞的模式。7、黑带食蚜蝇地理种群间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不明显,表明迁飞行为促进了基因交流。对黑带食蚜蝇16个地理种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了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迁飞昆虫的典型特征。基于各基因求得的黑带食蚜蝇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固定系数Fst,除普洱种群和新疆石河子种群外,其他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都小于0.05。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种群历史发生动态分析显示,核酸错配分布为单峰模式,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值总体上均为显著负值(P<0.05),表明黑带食蚜蝇在过去较近的历史时期内经历种群扩张事件。综上所述,本文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研究明确了黑带食蚜蝇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模式。黑带食蚜蝇这种迁移策略表明其为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区域性生物防治和植物传粉功能的重要物种,同时,为深入明确食蚜蝇类昆虫的特殊生态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羊无浆体是经蜱传播的红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是羊无浆体病的病原体。革蜱属的蜱是羊无浆体病的生物学传播媒介。表面蛋白Msp1a、AAAP蛋白、Vir B10和Vir D4蛋白是存在于羊无浆体基因组中的一些重要分子。本研究利用这些分子作诱饵蛋白筛选森林革蜱中肠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研究病原-媒介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将森林革蜱中肠c DNA克隆到p GADT7-Sma I载体(Prey质粒)上构建
饲用抗生素替代是肉鸡饲养面临的热点和难题之一。前期研究表明稀土矿物添加剂艾佐麦具有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潜力。本研究评价艾佐麦替代肉鸡饲用抗生素的效果和机理,并探讨应用艾佐麦降低肉鸡饲料成本的可行性。试验一研究了稀土矿物添加剂艾佐麦(AZO)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骨骼矿化的影响。将240只1日龄雄性肉雏鸡随机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抗生素)、对照组+0.25%A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e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严重损害畜牧业的生产,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FMDV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的成员。与微RNA病毒科其他病毒成员一样,FMDV基因组缺乏5’端帽子结构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疫苗免疫接种,能够预防JE。前期研究发现,JEV优势基因型由基因III型转变为基因I型,而基因III型来源的疫苗不能够完全保护基因I型JEV感染,需要研发基因I型疫苗。为此,开展了如下研究。为了鉴定细胞传代致弱的基因I型弱毒株S
畜牧业中β2-激动剂的违禁使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当前虽然已经基于β2-激动剂的违禁使用建立了很多检测方法,如仪器法、免疫法、传感器法等,但是现有方法都是基于已知药物。β2-激动剂类药物种类多、更新快,在畜牧生产中使用了新的β2-激动剂类药物,则上述已建立的方法检测不出来,这些有问题的动物、畜产品将躲过监管部门的监测,进入食物链,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建立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以实现
A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禽类和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亚型多且感染谱广,其跨种间传播往往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大流行,因此其复制及跨种传播机制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热点。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转录与复制的物质基础,在跨物种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需借助某些宿主蛋白来完成病毒的复制过程。目前关于流感病毒聚合酶对宿主的依赖机制及跨物种适应机制仍知之甚少。已有研究发现禽源酸性核磷蛋白32(ANP32)家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每年导致约59,000人死于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人间狂犬病基本经犬类咬、抓伤所传播,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为100%。目前仍无有效治疗狂犬病的药物。深入研究RABV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不仅有利于深入阐明RABV致病机制,还将有助于设计新型的狂犬病疫苗和筛选有效的狂犬病治疗药物靶点。目前已经发现多个影响
绿僵菌菌株(IMI330189)是一种能有效防治害虫的昆虫病原真菌。MAD1蛋白是由绿僵菌产生、协助绿僵菌附着在昆虫体表对昆虫产生毒力的一种蛋白。本实验通过饵剂饲喂的方法研究了绿僵菌菌株(IMI330189)和MAD1蛋白单独或混合取食对飞蝗的免疫相关酶和Toll通路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绿僵菌菌株(IMI330189)和MAD1蛋白混合处理飞蝗时,其累计死亡率最高为55%。MAD1+IMI33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AB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一种对人致死的人兽共患病。RABV如何与神经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从而引起狂犬病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新的RABV受体,RABV可以利用该受体感染神经细胞。我们发现GPCR家族成员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可以通过与RABV G蛋白直接相互作用介导RA
1.烟粉虱是田间作物和温室中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20、24、28和32°C),通过表面喷洒的方式评估2种白僵菌菌株(BB-72和BB-252)和1种蜡蚧轮枝菌(V-2)对烟粉虱的体外杀虫活性。使用三种不同的处理进行生物测定,分别包括真菌菌株BB-72,BB-252和V-2的分生孢子浓度和滤液,以及它们的二元组合。处理一:将取每种真菌菌株的1.5 mL培养滤液进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