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参政会自1938年7月成立,到1948年3月宣布结束,总共开过四届十三次会议。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使民盟发起人有了一个能够直接与国民政府对话的政治平台。他们一方面利用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身份,积极发挥参政会赋予的微弱职权,然而参政会所谓的咨议性质显得徒有虚名。另一方面,民盟发起人意识到中间党派必须联合组党,才能在中国政治舞台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他们在依靠国民参政会的同时,逐步实现中间党派的正式联合,中间党派参政样式发生了新的转换。尤其是抗战胜利局面的来临,战后的中国面临着国家前途命运的抉择问题。在这历史抉择的关键节点,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群体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此情形下,民盟以政党的参政样式发挥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尤其是1946年初旧政协会议的召开,民盟成为出席政协人数最多的党派代表,政协通过的五项决议几乎是民盟纲领的翻版,其参政的分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点。随着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和国共内战的爆发,民盟的参政空间盛极而衰,政治平台又回到了国民党操办的国民参政会。民盟通过在国民参政会的工作和活动,认识到中间路线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使其开始针对自身的局限性进行政策调整和改造,并最终接受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积极响应中共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自此民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构成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主体之一。论文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选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重、难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国民参政会的成立背景和经过,并详细梳理民盟发起人参与国民参政会的活动及中间党派如何实现初步联合。第三部分论述了民盟实现党派正式联合的过程,梳理了民盟在国民参政会的工作中如何调解国共摩擦,如何开展更为广泛的宪政运动,如何响应联合政府路线。第四部分论述了抗战胜利以后民盟内部的党派分化及民盟在国民参政会上争取和平建国的活动,重点梳理中间路线的破产。第五部分对民盟与国民参政会的学理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民盟对国民参政会态度的嬗变、民盟政治立场的嬗变、民盟在国民参政会工作中的局限性等。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民盟在国民参政会中的贡献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