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生态建设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其核心问题还是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度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生态足迹法以其简明的思路、简洁直观、操作性强的指标等优点,成为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崇明作为上海市的后花园,它的生态建设将给上海市提供广阔的生态发展空间,同时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也是崇明岛的终极发展目标。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客观真实地评价崇明岛多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规划管理部门提出及时的应对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崇明岛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崇明岛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从时间尺度计算分析了崇明岛1994、2000和2006年3个不同年份的动态生态足迹账户变化状况;从空间尺度通过ArcGIS软件对各乡镇的生态足迹进行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94年的0.9221 hm2下降到2006年的0.8353hm2,其中2000年下降到最低值,为0.763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4年的0.5303 hm2增加到2006年的0.7369 hm2,总体呈现生态赤字状态,但生态赤字在不断减小,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从生态足迹空间分异格局来看,1994年到2006年,崇明岛各乡镇的总生态足迹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等级较低的第一、二、三类乡镇比例不断增加,由1994年的9个变为2006年的12个;等级较高的第四、五类乡镇不断减少,并已开始出现空缺;各乡镇的生态承载力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食品消费结构、水产品的消耗、非农人口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成为影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几个最主要因素。经研究对比发现,崇东的生态足迹在减轻,崇南的生态赤字处于整岛最高,崇中的生态赤字相对较轻,崇西两乡镇处于生态盈余。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生态足迹构成因素和空间发展格局两方面找出崇明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了提出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