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CYTOR/SRSF4/7剪切复合体通过调控AR-V7可变剪切促进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进展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体7(AR-V7)可变剪切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剪切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的作用,通过干扰剪切过程,抑制AR-V7产生,从而延缓AR-V7介导的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即血清睾酮达去势水平(小于50ng/d L或者小于1.7nmol/L)的进展性前列腺癌,恢复AR-V7阳性的CRPC对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和雄激素受体靶向治疗(ART)即恩杂鲁胺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长期在无雄激素条件下培养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 P至雄激素非依赖阶段,即建立CRPC细胞系模型LNCa P-AI(androgen-independent LNCa P),通过western blot(WB)实验验证细胞系LNCa P和LNCa P-AI中AR-V7的表达水平。基于CRPC细胞系LNCa P-AI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 P的RNA芯片结果筛选出可能参与AR-V7可变剪切的剪切因子和lnc RNA;通过细胞转染、实时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剪切因子SRSF4/7和lnc RNA CYTOR对AR-V7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算法分析预测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RNA电泳迁移率实验(REMSA)和RNA免疫共沉淀技术(RIP)检测剪切因子/lnc RNA/AR-V7前体m RNA(pre-m RNA)形成的剪切复合体;通过RNA原位杂交技术(RISH)检测lnc RNA和AR-V7在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细胞内定位;通过设计、转染反义寡核苷酸(ASO)干扰AR-V7剪切信号识别过程,验证lnc RNA在剪切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移植瘤模型实验,评估长链非编码RNA受抑制后是否能够增强癌细胞对ADT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药物恩杂鲁胺的敏感性,评估其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长期在无雄激素条件下培养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 P至雄激素非依赖阶段,获得的CRPC细胞系LNCa P-AI表达较高峰度的AR-V7,而LNCa P中AR-V7 m RNA表达水平极低、蛋白水平检测不到(western blot实验结果)。2.在CRPC细胞系LNCa P-AI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 P的RNA芯片结果中筛选,通过细胞转染、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现敲低剪切因子SRSF4和SRSF7的水平能够降低AR-V7的表达水平。3.通过RIP和REMSA实验发现剪切因子SRSF4和SRSF7能够结合到AR-V7 pre-m RNA的隐藏外显子3(CE3)内相应的剪切增强元件上,促进AR-V7 m RNA的可变剪切。4.结合SRSF4和SRSF7共表达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多个长链非编码RNA可能参与AR-V7的表达,通过小干扰RNA及慢病毒转染等实验筛选后发现改变长链非编码RNA CYTOR的表达水平,能够明显改变AR-V7的表达。5.通过RIP及Co-IP实验发现剪切因子SRSF4和SRSF7存在间接相互作用且能够与CYTOR、AR-V7 pre-m RNA结合形成剪切复合体。6.设计封闭CYTOR识别AR-V7 pre-m RNA剪切信号序列(包括AR-V7pre-m RNA内和CYTOR内的信号序列)的ASO能够有效降低AR-V7m RNA的水平。7.在本医院收集的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的检测中,通过RISH的方法,发现CYTOR与AR-V7在CRPC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组织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组织,且在新鲜CRPC组织和石蜡包埋CRPC组织中,通过PCR、q RT-PCR和RISH的方法,检测发现CYTOR与AR-V7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8.结合多个肿瘤组织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RNA测序结果,发现CYTOR在转移性CRPC患者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多种肿瘤,具有组织特异性,与AR-V7的特异性表达相一致。另外,基于TCGA数据库患者预后数据分析,发现CYTOR高表达的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易进展。9.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及体内动物移植瘤实验均证明,敲低CYTOR的表达水平抑制AR-V7的表达,能够使得ADT和ART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恩杂鲁胺更有效的抑制CRPC细胞系LNCa P-AI、22Rv1体外培养条件下和裸鼠移植瘤体内环境下的生长。结论: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系及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CYTOR、剪切因子SRSF4/7和AR-V7表达水平均升高,高表达的CYTOR能够识别AR-V7pre-m RNA隐藏外显子3内的剪切信号序列,并且招募剪切因子SRSF4和SRSF7结合到AR-V7 pre-m RNA隐藏外显子3内相应的剪切增强元件上,形成CYTOR/SRSF4/SRSF7/AR-V7 pre-m RNA剪切复合体,促进AR-V7 m RNA的可变剪切,增强其表达,重新激活CRPC患者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促进前列腺癌的进展。应用特异性ASO封闭CYTOR对AR-V7 pre-m RNA的识别能够有效干扰AR-V7 m RNA的生成。人源性组织标本数据及大样本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也证明了我们的课题假设。靶向CYTOR诱导的AR-V7可变剪切过程能够有效抑制CRPC细胞系在体外培养中及裸鼠移植瘤中AR-V7的表达,增强癌细胞对ADT和ART(恩杂鲁胺)的敏感性,缓解前列腺癌的进展,一定程度上解决治疗抵抗的难题。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分析晋津地区118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临床特征,系统总结PHC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病因、性别、年龄PHC患者之间不同层级的分布,为该地区PH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2.详细分析PHC患者的生化指标、肿瘤标记物及肝硬度值(LSM)在PHC巴塞罗那(BCLC)不同分期中的差别,为PHC患者早期筛查及评估预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运用非条件logi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围绕前期研究中发现的、频发于胶质母细胞瘤的FGFR3-TACC3融合基因,重点探索该融合基因对应融合蛋白的翻译后水平调控机制,寻找针对FGFR3-TACC3融合蛋白的潜在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首先通过对FGFR3-TACC3蛋白组学数据分析,明确与FGFR3-TACC3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各类蛋白,筛选其关键互作蛋白;然后通过深入研究FGFR3-TACC3融合蛋
研究目的:含有TUDOR结构域的蛋白质(TDRD)主要负责识别甲基化的赖氨酸、精氨酸残基。“Reader”识别器蛋白对甲基化修饰的赖氨酸、精氨酸组蛋白的识别构成了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涉及多种生物过程,如多能性,分化和肿瘤发生。然而,人们对TDRDs调节异常对乳腺癌发展的认识知之甚少。PHF20L1和PHF20是经典的TDRD,它们拥有相似的结构域。据报道,PHF20识别组蛋白、非组蛋白的甲基化
【研究目的】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微小膜泡,外泌体中富含各种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等。外泌体作为将特定蛋白质或核酸等物质远距离传递的媒介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凋亡、肿瘤的血管形成及免疫抑制等方面。外泌体miRNAs是目前肿瘤研究的前沿热点,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外泌体来源的miRNA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中发现,
目的:前列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机制。最新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被招募到肿瘤部位,成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然而,在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发挥的作用及具体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间充质干细胞在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对前列腺产生的
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多灶性疾病,但现有的诊断方法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肿瘤的恶性潜能较低,但是也有一部分侵袭性很强。目前,影像学不能用来引导组织活检靶向侵袭性的肿瘤,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漏诊概率,即使对肿瘤组织进行采样,也不知道前列腺中其他部分是否存在更具侵袭性的癌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次穿刺活检。穿刺活检组织通常包含很多形态学正常的前列腺组织,如果肿瘤周边形态学正常组织的变化可以表明肿瘤的
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作为全球范围内男性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增殖和转移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而“肿瘤微环境”(Tumour microenvironment,TME)已经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蛋白在前列腺TME中的作用及机制。具体为前列
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造成器官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多数白内障的常见发病机制。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但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等术后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再次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2’,3’-环核苷酸
目的: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是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的主要致病因素,UPEC引起的UTIs能导致膀胱炎、前列腺炎以及肾盂肾炎。有研究表明,UTIs与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是,UPEC引起的UTIs参与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1、研究雌激素受体共激活因子3(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SRC-3)在多发性骨髓瘤产生硼替佐米耐药性过程中的作用。2、解析SRC-3在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性中蛋白质修饰和相分离的调控机制。3、验证SRC-3特异性抑制剂SI-2逆转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性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和结果:1、在以硼替佐米为主治疗方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SRC-3的表达量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