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风能胜湿”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均与“湿”有关。此次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定性研究和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风能胜湿”理论、风药内涵及作用机制。通过对湿蕴型皮肤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说明“风能胜湿”理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方药指导。方法:本文分为文献定性研究和文献数据挖掘定量研究两部分。根据中医典籍文献学“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风能胜湿”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均与“湿”有关。此次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定性研究和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风能胜湿”理论、风药内涵及作用机制。通过对湿蕴型皮肤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说明“风能胜湿”理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方药指导。方法:本文分为文献定性研究和文献数据挖掘定量研究两部分。根据中医典籍文献学“风能胜湿”理论探讨的定性研究,诠释、分析“风能胜湿”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临床应用。分析现代文献的定量分析,采用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的方法,收集整理国内主要数据库在201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文献资料中的湿蕴型皮肤病诊治文献。应用Apriori算法寻找出强关联规则,探究核心药对组成,通过K-Means算法对药对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分析、归纳中医临床诊治湿蕴型皮肤病的常用中药以及有效方剂。结果:文献定性研究部分,“风能胜湿”理论内涵源于先秦,应用于秦汉,发展于晋唐,突破于金元,兴盛于明清,广布于后世。“风药”概念的提出和临床广泛使用,标志着“风能胜湿”理论的完备。“风能胜湿”理论对中医学各科疾病的治疗均具有指导意义。数据挖掘定量部分,本研究共纳入湿蕴型皮肤病医案408例,涉及病种27种,总计使用中药达257味,使用频数大于20的常用中药有71味,其中以甘草、防风、牡丹皮、薏苡仁、白鲜皮、当归、赤芍、黄芩、连翘、生地黄等药物最为常见,除去调和之品甘草一味,药物防风的使用频率最为频繁。从药物类型看,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的使用频率最高。从性味归经方面分析,寒温性药物出现次数最多,苦、辛、甘味药的使用频率位于五味排序的前三位,归经中以肝经、肺经、脾胃经和膀胱经最为多见,肾经和心经的频次也值得关注。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最常出现的10组药对为防风—荆芥、赤芍—牡丹皮、防风—蝉蜕、生地黄—牡丹皮、白鲜皮—地肤子、黄柏—苍术、当归—白芍、川芎—当归、防风—刺蒺藜、白鲜皮—刺蒺藜。基于聚类分析挖掘出五组“风能胜湿”理论治疗湿蕴型皮肤病的潜在方药,第一组药物重在祛风燥湿,透疹解表。此组药物由解表药组成,均为风药,长于祛风解表,除湿止痒,该配伍适用于湿邪内蕴,外感于风或素体内有湿热兼夹外感的复杂病证,皮损多表现为风团、丘疹、红斑、结节、斑疹等。第二组药物重在清热利湿,凉血活血。此组药物用于湿热交织,蕴结肌肤,瘙痒剧烈及血分有热的皮肤病,皮损多呈红斑,鲜红皮疹,水疱,风团等。第三组药物重在清热利湿,祛风息风。此组药物均为风药,祛风除湿止痒之力甚专。风盛则痒,对于体内蕴湿外感风邪,或湿困脾胃血液化生无力而生内风者,均可使用该组药物以缓解皮肤湿痒症状,皮损多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剧烈、淡红斑、扁平丘疹等。第四组药物重在清热泻火,利水渗湿。此组药物用于湿热下注,泛溢肌肤的病变,表现为病程较长,长期搔抓,下肢水肿、沉重等,可治疗下焦湿热为患所致皮肤病。第五组药物重在清热燥湿,祛风活血。此组药物功擅祛风通络,泻热除湿,活血化瘀,用于湿邪蕴结体内日久化热,热伏湿内,湿热交织,羁久不愈或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的皮肤病变,皮损表现为急性红斑、丘疹、水疱、瘙痒、肥厚、色素沉着、面色晦黯等。结论:1.“风能胜湿”理论根据取象比类的方法而得出,是自然现象的一种理论升华,从五行属性方面分析,即在五行生克中,木能克土,又称木能胜土,即“风能胜湿”。2.“风能胜湿”的理论临床应用方面,是利用“风药”宣通玄府、调畅气机、健运脾阳的特性机制治疗“湿邪”因素所导致疾病的中医诊疗重要指导思想。“风药”指有“如风”之性特性的药物及有“治风”之用的药物统称为风药,亦即风药的内涵。并将一切能疗风疾或类似风作用药物,定义为广义风药,亦即风药的外延。“风能胜湿”理论同中医辨证论治巧妙结合,并应用于病种繁多的皮肤病之中,而皮肤病因湿邪致病者甚多,症状更是变化多端,在治疗以湿邪为患的湿蕴型皮肤病时,以“湿”为着力点,常适当的辅助应用“风药”,多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3.“风能胜湿”理论治疗湿蕴型皮肤病的用药规律,以清热药为主,佐以补虚药、解表药等。从药物功效上,用解表药佐以清热药以祛除湿邪,同时针对内湿的生成方式以补益药健运脾胃祛湿;从药物偏性上,利用药物辛温通达之性来振奋气化而胜湿,又以苦味药燥湿,甘温之品化湿。“风药”宣畅气机、善行走窜,是治疗湿蕴型皮肤病的常用药物。
其他文献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进展的终末发展阶段,有着发病率、死亡率高和预后不良等特征。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常表现出神经行为学的损害,如记忆、语言、认知等能力的下降。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CI的中间环节,通常是处于健康老化与痴呆的中间状态。
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左明焕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病例,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从挖掘结果中归纳整理左明焕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对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2月来左明焕教授门诊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共计105人,共198张处方。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诊次、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
研究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清热利湿法治疗恶性肿瘤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文献中的处方进行用药规律挖掘,为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清热利湿法治疗肿瘤患者放射性肠炎的研究,文献类型仅限随机对照实验,在建库至2021年12月3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发病率高、再住院率高、死亡率高,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型治疗药物不断涌现,CHF的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完备,降低患者的再次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对于CHF的治疗也越来越迫切。中医药治疗CHF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芪参桃红颗粒(原益气活血利水方)在临床已经应用多年,疗
目的通过对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金黄地鼠免疫系统、HPA轴与血清MT水平的相关性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医肾藏象与外界自然环境相通应的微观本质,为“肾应冬”这一《黄帝内经》提出的古老命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雄性8周龄SPF级金黄地鼠(叙利亚仓鼠)32只(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编号:SCXK(京)2012-0001),(120±20g)。2实验方法2.1动物处理金黄地鼠分别于一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患病人数目前已经超过6430万人。心衰是心脏功能损害的共同慢性阶段,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肌纤维化作为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包炎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 M 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是心肌纤维化
目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未达标人群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进一步规范化理论指导。方法:病例收集从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方庄院区、西院区门诊以及两院区住院的患者,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且就诊期间诊室血压、家庭血压监测或24h动态血压水平尚未达标的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并
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高“四高”的特点,它所带来的躯体伤害及精神伤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是 ACI 常见类型之一,ACI后即使及时进行治疗也会因再灌注而带来较为严重的脑结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
目的:分析不同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以及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传承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第一,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法,以“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为依托,采取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以“心”“痹”“心痹”“心痛”为关键词对《内经》文本进行检索,抽取完整自然句,对条文进行编码,分析《内经》有关冠心病的不同认识、理论与观点。第二,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目的:结合各历史时期代表著作和医家的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论治思想,对中医经典医案集《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以期通过情志致病理论有效指导情志病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与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的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整理情志致病理论和情志病论治思想的相关论述,探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