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税收收入日益增长,中国逐步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过渡,“国家养人民”的财政幻觉逐渐消失,纳税人的意识不断提高,因此必须进行预算改革,推进预算民主,真正做到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于传统的预算监督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财政的要求,造成政府预算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多报多领财政资金、违规收费等,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滥用,影响了预算资源的使用效率。预算监督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政府使用公共资金活动的约束和规范,随着现代社会政府预算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预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加强预算监督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近些年来,政府大多是从技术层面来深化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监督的,例如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而在制度层面尤其是预算监督制衡机制的构建上仍处于薄弱环节,因此现阶段应该通过完善预算监督机制,提高各预算监督主体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预算民主,从而加强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有多种主体,主要有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对政府预算的权力机构的内部监督和社会公众、社会中介组织以及社会舆论对政府预算的体制外的监督。当前权力机构的内部监督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行政机关之间监督主体分工不明,职能重叠;立法机关处于弱势地位,对预算的监督多是程序上的,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审计部门隶属同级政府,缺乏独立性。并且从这几方面进行预算改革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相比来说,社会公众、社会中介机构以及社会舆论共同组成的从外部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灵活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因此研究体制外的社会力量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众参与到预算过程中,可以提高公民的预算意识,保障公民对公共支出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有利于科学决策和合理分配财政资金,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和公共资金的浪费。社会中介组织具有独立性和专业的研究能力,为政府预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弥补国家监督独立性差的缺点。强大的社会舆论可以给政府施加压力,使政府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减少寻租现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从而提高预算透明度,提高政府公共责任。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就是体制外的社会力量如何监督政府预算,首先对社会监督预算进行理论分析,对国家监督模式与社会监督模式进行比较,得出通过社会力量加强预算监督在当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接着分析了影响政府预算社会监督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监督主体的能力、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制度化水平等。并对当前作为一种政府预算的社会监督重要形式的参与式预算监督进行分析,接着从社会公众、社会中介组织、大众传媒三方面分析构建政府预算的社会监督模式,然后对政府预算社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政府预算社会监督能力的意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我国的政府预算的社会监督发展的历程及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参与式预算监督进行了探讨。二是没有局限于参与式预算监督,而是从社会公众、社会中介组织、大众传媒三方面较为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构建政府预算的社会监督模式的初步构想,力图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政府预算的社会监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