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口信夫作为一名学者,在日本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研究涉及国文学、民俗学、文艺及短歌等多个领域。折口曾说过要把学问的研究成果不仅以论文的形式,还要尝试着以戏剧或者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亡灵书》可以说是这番话的实践之作。《亡灵书》是折口信夫的唯一一部完成的小说。作品是在中将姬传说及大津皇子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曾经遭遇过悲惨命运的人。折口信夫一生都在讲述着孤独与死亡,有着极端的生死观。他把自己的生死观赋予给了作品中的人物。小说的男主人公滋贺津彦的原型是大津皇子。他遭到了继母的厌恶,被嫁祸谋反而被处以死刑。在小说中大津皇子50年后化为亡灵复活。前半部分,作者生动的描绘出了充满黑暗的死亡世界,并通过死者的内心独白,阐述了他的孤独和对在临死之前只瞥见一眼的女性的眷恋。折口信夫有着与大津皇子相似的命运,从小没有得到过家人的喜爱,一生孤独。通过对死者的描述,折口寄托了自己的孤独及对朋友辰马桂二的眷恋。作品的女主人公是以中将姬为原型的藤原家的千金小姐。痴迷于当时最新文化——佛教的她把眷恋着她而出现的死者的幻像误认为是佛的化身。第二年春分,憧憬西方极乐世界的她离开家,去了幻像出现的二上山上的当麻寺。在梦中与死者相见的女主人公的心情由最初的恐惧渐渐变得期待。她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憧憬与作者是一致的。作者通过对幻像出现时的华丽场面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死亡世界的憧憬。对于曾多次自杀却没有成功的折口信夫来说,只能在心里幻想死亡世界。除了两个主人公以外,折口信夫把自己作为近代人的悲哀寄托在了以讲述历史为职业的部族的老妪和大伴家持身上。当时,随着文字的出现,部族的历史使命完结而趋于灭亡。老妪是部族里残留的最后一人,对于自己命运的完结感到非常的悲哀。大伴家持也是生活在那个变动时代的“近代人”。他一方面被新文化所吸引,另一方面又禁不住怀念过去,同时又希望能够脱离过去,获得自由。作者通过大伴对象征着新旧文化的“土墙”和“石城”的态度,描述了他的矛盾心理。从这种矛盾心理中可以感觉到他生活在末世的悲哀。折口信夫自身也有着同样的悲哀。他一生都在研究古代并想重现历史,但对于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悲哀。有着末世观的折口也许感悟到自己也难逃老妪和大伴家持同样的命运。对现实感到悲哀,脱离孤独的现实世界,一生都在憧憬死亡世界,折口信夫的这种生死观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年幼时的生活环境。幼小的折口被亲人们疏远。不幸的现实培养了折口信夫的阴郁性格,并过早的意识到人生的悲哀。从小学到中学,折口曾几次企图自杀,从那时起,死亡的意识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芽了。而最终没有自杀成功的折口一生都被死亡所吸引,憧憬着死亡世界。另外,折口信夫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内流淌着神家的血液,并引以为豪。这种想法促发了他对古代的兴趣,并认为祖父的故乡——大和是自己灵魂的归宿。因此他一生都在研究古代,在古代中寻找自己的归宿。还有一个原因与旅行有关。为了研究学问,折口在一生当中多次旅行,并在旅行途中经历了很多人或者动物的死亡。因此,对于折口来说死亡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经常性的存在于生活之中,也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于旅行途中。但是,折口并没有逃避只给自己带来痛苦记忆的现实。在看起来非常悲观的生死观的背后,隐藏着折口信夫对生命的热情和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热爱。折口曾非常关心日本社会。在对近代日本感到失望的同时,积极努力在古代中寻找人类的本源及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东西,促使近代人反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存价值。折口信夫的生死观的对他的学问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孤独的绝望中解脱出来,折口在学问中探寻自己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学问是他的生存动力,在学问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憧憬死亡的折口在研究死亡世界这个课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外,短歌最能反映出折口的生死观。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短歌的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首短歌,其中,与死亡有关的不在少数。对死亡的憧憬由少年时代的自杀行动变为短歌被歌颂出来。生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憧憬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解放,并化为他的学问得以重现。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通过文本分析,弄清楚折口信夫的生死观,然后探索生死观的形成原因及其本质,并涉及到生死观对折口学的影响。折口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是论述了从《亡灵书》这本小说所看到的折口信夫的“生死观”,其他方面留待以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