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我国各领域的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急需广大干部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但一些干部产生了一味求稳的心态,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为了让广大干部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国务院于2016、2017、2018及2019年连续四年将“容错”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各领域的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急需广大干部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但一些干部产生了一味求稳的心态,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为了让广大干部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国务院于2016、2017、2018及2019年连续四年将“容错”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的原则,鼓励勇于担当的干部。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随后,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应的容错纠错政策文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目前来看,容错纠错机制存在积极预期与静默实践的反差。各地容错纠错实践不足,容错纠错机制涉及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整体呈现运行不畅的性态,未实现干部改革创新热情高涨的愿景。容错纠错机制运行不畅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容错纠错政策的模糊是产生这种反差重要根源。模糊性是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忽略的变量,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理策略,它作为政策文本不可剥离的属性,深刻地影响着政策的实践。模糊性程度的大小影响着政策的实施,现有的容错纠错政策,大多仅对容错纠错的实施作出原则性说明,对容错纠错的关键核心环节并未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这增加了政策执行者揣摩政策制定者意图的成本,使政策执行者处在一种左右为难、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困境中,甚至出现差别性、“专制”式的政策执行,导致政策执行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本文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梳理容错纠错政策文本模糊性的表现。用模糊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容错纠错政策模糊性的生成逻辑,具体分为政治逻辑、组织逻辑和政策逻辑。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调查模糊性的干部容错纠错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性回应方式,具体表现为变通性执行、选择性执行和象征性执行。最后研究总结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激励官员干事创业展望思考。
其他文献
自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在宏观经济角度下,个体收入和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微观层面,一方面,作为重要资产种类的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相对的,我国的居民就业率在下滑,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增加了。由于房价大幅上升将带来劳动者财富的急剧增加,财富累积所带来的正向收入效应将加速闲暇对劳
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已连续七年新增减贫人口超千万人次,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锐减到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截至目前,决胜脱贫攻坚战略目标任务已如期全部实现,这标志着以基本生存为核心的绝对贫困彻底消除。然而实现全面小康,绝不仅在于追求一时脱贫摘帽,而应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提高脱贫户生计能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聚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偏低,1995年为51.4%,下降至2007年的39.7%(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2013),而后有所回升,2017年升至49%(马国旺,李焙尧,2020)。在以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公共环境改善为主导,驱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新常态下,中国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程度较低的现象,更加值得关注。偏低的劳动报酬份额,说明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不足。从企业层面出发,促进“劳动报酬增长与
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推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带动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实现途径。我国众多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具有实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政策的良好基础。2016年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优化空间布局,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
2005年新的《信访条例》对信访工作原则做了修订,更加强调属地和主管部门的责任。“属地管理”以管理范围为主要划分标准,要求事发地政府在问题发生时,就要首先承担起管理职责并督促问题的后续解决。在“条块关系”的演变、单位制的解体、中心工作的制度消解、源头治理的客观需要、越级上访的现实压力等多重逻辑的影响下,我国信访制度从“归口管理”逐步调整为“属地管理”原则。信访属地管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纵向政府间财政关系经历不同阶段的调整,但地方政府财政困境仍未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治理。纵向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规范实施有损地方政府积极性,存在转移支付资金上升、而地方政府自身财力逐渐下降的现象。横向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差异较大,导致财政和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激烈的政府性竞争致使政府行为异化与偏离,滋生寻租、腐败等影响地方政府治理效率和政府形象的恶性问题。地方政府财政困境
旅游业正日益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和先导产业。作为构成一国经济体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越来越被视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引擎。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令人困扰的新问题——旅游环境污染,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不断扩张的旅游消费成为环境污染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旅游空气污染日益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传统惯性思维认为,旅游业是一种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国高铁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随着高铁建设的推进,铁路网络化结构基本成型。当前,高端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发展潜力大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其发展得益于快速流动连接的面对面交易,而高铁能够缩短时空距离、扩大市场范围和加快要素整合,提高了高端服务业面对面交易的机会,有利于高端服务业在高铁网络辐射范围内集聚或外溢,从而带来高端
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之举,“放管服”改革旨在通过厘清政府与市场主体边界,增强内生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需。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无论在激发市场活力还是提升治理能力亦或是回应群众期待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成绩的取得自然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放管服”改革时的主动创新,但也暴露出少数部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在实践中把“放管服”变为“管卡压”,与改革初衷格格不入。为什么在中
腐败是全球政治生态的主要破坏者,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地方。腐败作为撼动社会基础的核心力量,极易产生社会问题和导致社会动荡。腐败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党中央通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精确研判,将腐败列为党的建设中最具有威胁性的问题之一,同时将其与国家政治高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近百年的反腐败实践,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逐渐形成。党中央依据新时期形势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是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