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自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于1990年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东亚逐步向一体化迈进。中国与东盟 2002年11月4日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它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它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架构。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中国、东盟、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根据收集的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等的数据的比较。实证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就是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主要是依据有关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框架协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的经济影响。均衡分析法贯穿全文,如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理论解释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研究,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影响等。本文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力求收集最新数据以展示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而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成立后的影响。 <WP=4>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前的学者主要是研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原因,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没有系统的分析其建立后的影响。本文以过去学者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为起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内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内容。第一部分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包括第一章的内容。讲述从关税同盟理论到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理论,重点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了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及其他效应。由于关税同盟理论主要是从欧盟这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得出结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以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原理,提出“建立在供应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一体化”理论。另外,拉美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相地区合作的发展,其在实践中形成—套具有拉美特色的发展思想和理论,理论代表者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是从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思想中,提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的。然后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的是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全新尝试。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已有基础,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相近,因此把东盟视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组成自由贸易<WP=5>区,另外还有被排斥在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就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三国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效应及动态效应。在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前提下,第二部分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比较,评述了《框架协议》的内容及特点,具体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在第二章着重比较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四者异同,从而得出借鉴经验。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评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内容及特点。《框架协议》规定了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起止时间;先期实现自由贸易的“早期收获”方案;经济技术合作安排;给予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非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多边最惠国待遇的承诺以及在货物、服务和投资等领域的未来谈判安排等内容。它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这一框架从总体设计上来看,基本遵循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先协议、后谈判”,在降税问题上由易到难推进等原则,同时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新的特点。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范围广泛、考虑了东盟各国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在GATT框架基础上建?